觀熱點:文物展離真實的古代有多遠

2022-08-16 07:49:34

來源:新民晚報


(資料圖片)

收到北京寄來的一本畫冊《崇威耀德——故宮博物院藏清代武備展》,這是我特別想看的展覽,礙于時下出行不便,且看圖解渴。

原來紅裝也可以是武裝,正紅旗的盔甲就是紅艷艷的;乾隆神鋒劍的一側(cè)劍刃,居然鑲了一條金龍,不是眼見,還真難想象有這種樣式的寶劍;藤編的盾牌上畫的猛虎頭像,怎那么卡通萌人,打起仗來會不會把對手萌翻?

我們或許看過故宮藏的歷代名畫和名窯佳瓷,但很少有人了解故宮里的武器裝備。類似情況還有,我們在博物館里見過許多青銅器,但我們不知道商周時期人們的真實生活形態(tài);我們了解宋代名窯佳瓷,但我們不了解宋代宴席上整套餐具如何使用;我們不知道不同朝代的古人到底穿怎樣的衣服,戴怎樣的首飾;不知道古代中國人打仗究竟怎么打法……

我們大多是從《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等充滿虛構(gòu)演繹的小說里了解古人的生活狀況。更多的人還是通過古裝劇了解古人,而古裝劇里漢朝人坐在清朝的椅子上,宋朝人穿著唐朝的服裝,這種服裝道具上“關(guān)公戰(zhàn)秦瓊”的謬誤層出不窮,習以為常。連紅極一時的古裝劇《夢華錄》,也不能免俗被吐槽。清宮劇為何盛行?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相對比較容易拍,因為時間離得不遠,清朝人的服飾、生活器物、習俗禮儀和生活環(huán)境等的遺存和記載比較周全,容易復(fù)原。

當一種謬誤成為常態(tài),一定是在知識傳播上缺失了什么。在歷史和文物知識傳播普及方面,我們注重高大上,帝王將相的權(quán)力交替及與之相關(guān)的珍貴器物的鑒賞,而缺失了對古代生活形態(tài)全方位的探究。我們不知道在不同朝代、不同社會層面的人們的衣食住行、鍋碗瓢盆。博物館以及各種文物展,一概注重于器物的陳列,而器物的選擇則以文物的珍貴級別來劃分。普遍來說,是以一種珍寶展的理念在做文物知識傳播,還沒能更好地把各種單個文物聯(lián)系起來,構(gòu)建出一個個能反映古代社會生活形態(tài)方方面面的生動景象。

博物館注重“重器”的收藏和展示并沒有錯,全世界多數(shù)大博物館概莫能外。但是,僅僅如此還不夠,我們還需要許許多多精彩的展覽策劃,來構(gòu)建還原歷史的方方面面。譬如,歷代不同社會階層的服飾,古代交通工具、生產(chǎn)工具;古代武備和戰(zhàn)法演變;歷代官服和宮廷儀規(guī);古代兒童玩具,歷代化妝術(shù);歷代烹飪文化,歷代餐具、茶具、酒具、家具及使用方法,等等。我們需要許許多多的瑣碎細節(jié),來拼湊還原,使我們得以更為真切地了解文化源流和社會演變軌跡。

往往是那些涉及真實的社會生活、生產(chǎn)和戰(zhàn)爭等細節(jié)的大量普通器物和使用、運用方式,在歷史進程中遺失最嚴重,因為它們被不斷淘汰,也因為它們不夠貴重。但隨著我們的考古發(fā)掘和文物征集的積累,各地博物館的庫房里還是沉淀著無數(shù)相關(guān)的文物,等待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梳理、展示和傳播。

博古是為了通今,了解真實的過去,更有助于我們認識自己,立足當下,拓展未來。

關(guān)鍵詞: 不同社會 社會生活 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