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3 15:29:29
來源:北京晚報
我小時候,暑假里悶熱潮濕,孩子們幾乎天天都在院子里玩兒,女孩子用粉筆在地上畫幾條線,就可以比賽“跳房子”;用碎布縫個六面包兒,裝上沙子,就可以幾個人“拽包兒”;男孩子爬樹、扇洋畫、拍三角、抖空竹、放風箏、彈玻璃球、斗蛐蛐兒、玩屎殼郎拉大車、熬鰾膠用長竹竿粘“知了”……可玩的太多了,好像每天都有新花樣。母親笑著說我們是:“吃不完的飯,忙不完的事兒。”誠如所言。不用花錢買玩具,在玩兒的過程中,自己就想出了很多辦法。
以人代馬輪流跳
(相關資料圖)
小時候兄弟姐妹多,母親要顧全家人的衣食,非常忙碌,所以都是大孩子帶小孩子在院子里玩兒。大孩子有了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小孩子有了學習的榜樣,大大小小的孩子,蹦蹦跳跳,四合院里永遠生龍活虎,一派活潑、祥和的氣氛。
在院兒里常玩的游戲,有很多不用任何玩具、只用自己身體的動作,就可以完成的,“跳馬”就是其中之一。
“跳馬”的玩法是一個孩子雙手按著膝蓋,彎腰九十度,后背像馬的背部。另一個孩子從兩米外開始助跑,雙手按著彎腰孩子的后背,彈跳起來,雙腿劈開,從背上躥過去,雙腳落地站穩。這就是學校里體育課上跳鞍馬的分腿騰越動作,只不過學校里有鞍馬箱,而我們在家里玩就是以人代馬了。往往是好幾個孩子一起玩兒。比如五個孩子,其中四個孩子排成一排彎腰當馬,最后一個孩子連續跨過四個馬背,落地之后立刻排在前面彎腰,由最后一個彎腰的挺直接著跳。就這樣輪流當馬,又依次當跳馬人。
在自家院兒里玩,孩子年齡大小不同,個子高矮有落差,所以經常發生一些笑話。比如,六歲的弟弟要跳過十歲的哥哥,往往跳得不夠高,一下子騎在哥哥背上,哥哥一挺腰站起來,本來是跳馬,一下變成人馱人了,大家哄堂大笑。再比如,哥哥身高體重,在跳弟弟這匹小馬時,雙手一按,就把弟弟按趴下了。哥哥弟弟都摔躺到地上,也顧不上磕碰的傷痕,反而覺得能躺在地上,改變視角看天看人,也是非常好玩兒的事。單腿蹦跳來“撞拐”
我們男孩子還愛玩一種游戲叫“撞拐”。兩個男孩子面對面站立,單腳著地,抬起來的那條腿或向后彎曲,或橫過來用手抱住小腿,單腿蹦跳著,用彎蹆的膝蓋去撞對方的膝蓋。如果對方被撞后站立不穩了,打彎的那條腿落地或摔倒了,就認定為輸。五局三勝,最后的贏家會一邊撞一邊得意地唱:“撞呀撞,撞倒你。倒在地上流鼻涕。”當然這游戲也是大個子的占便宜,所以哥哥們經常會有意識讓著弟弟。
院子里都是青磚硬地,“撞拐”難免會讓人摔倒,所以腿上、身上、胳膊上經常是青一塊紫一塊的。大人也不管,孩子也覺得正常,這就練出常說的“皮實”了。
薅雞毛自制毽子
踢毽子是男女孩子都喜歡玩的,但以女孩子居多。那是“兜里揣個毽兒,逮誰比幾下兒”。
我小時候,毽子都是自己做,當時也不知為什么叫“庖毽兒”。后來查字典,知道這個“庖”有制作的意思。
那個年月家里很容易找到銅錢——圓形中間一個方孔,上面還鑄有“光緒”的年號。兩個銅錢摞起來用,這是底托兒。
上面還需要插雞毛。家里養著雞,在雞窩找幾根長一點兒的公雞尾毛,顏色要不同,花插著搭配才好看。有時候姐姐讓我去拔雞毛。我瞅準一只大公雞,悄悄靠近,猛力一拽,雞毛得手了,也把公雞嚇得跳起來“喔喔”亂叫,撲棱著翅膀逃跑了。長長短短的雞毛湊齊了,長的放中間,短的放四周。
再找一塊結實布條,中間剪一小孔,把兩個銅錢從底面對準小孔,既固定了銅錢,上面也留出了捆雞毛的緊扎部位,把雞毛插入布和銅錢的孔,用小繩捆緊,這毽子就做好了。做得好不好,大家總要評論一番,好的毽子毛挺立、底托平、上下連接瓷實。當然我做的總是不到位,經常一踢就散,但為她們薅雞毛的光榮任務,也非我莫屬了。
踢毽子是有很多技巧的。左右腳都可以踢,還可以用腳尖兒、用腳的內、外側,還可以跳起來用腳底踢,稱為“倒踢紫金冠”。也可用膝蓋和腦門兒頂,那真是花樣翻新、見機行事,直到踢起來沒接住、毽子落地為止。誰踢得次數多,誰就是贏家。而且一邊踢一邊唱:“一個毽兒,踢兩半兒,打花鼓,繞花線兒。里踢外拐,八仙過海,九十九,一百!”
得解釋一下這個踢毽兒歌。“里踢外拐”,說的是用腳的內側和外側,交換著踢出花樣來。“八仙過海”是歇后語的上半句,下半句是“各顯其能”,說的是踢時要各人顯露自己的本事,體現見機行事的能力。“九十九,一百”,是計算你踢了多少次。我小時候由于老在戶外活動,孩子們的手腳動作都很靈敏,能超過一百次毽子不落地,那簡直是輕而易舉的事兒。一個人踢,旁邊一群圍觀的孩子大聲呼叫著數數,踢的人更來勁了,數的人也連蹦帶跳,院子里好不熱鬧。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