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8 07:36:12
來源:北京日報
《西夏》《居延》《青城》,以帶有中國古代文化意味的三姐妹愛情故事,在讀者中風靡。作者徐則臣試圖給西夏、居延、青城“三姐妹”建立一個個狹小的烏托邦式的愛情模式,然而在三位女主角的愛情之外,還有與之映照的多對情侶關系的存在。這些情侶(夫妻)社會地位、年齡、身份、性格各不相同,與三姐妹的情感交叉映照,揭示著愛情的多元模式。
小說集《青城》收入了作家徐則臣創作的兩篇中篇小說《西夏》《居延》及同名短篇小說《青城》。三部作品彼此獨立,又內在相連,主人公都是現代女性——西夏、居延、青城。“三姐妹”的命名都與某一地名有關,西夏是中國歷史上存在近兩百年的神秘王朝,居延是古代西北地區的一處軍事重鎮,青城則是地處西南的一座道教名山。這種取名方式,寄予著作者的一種文化與歷史情愫,但更多的則是一種難以言喻的神來之思。
作品中涉獵的主要人物,大都是20歲至30歲的青年人,西夏、王一丁(27歲),唐妥(28歲),居延(26歲),支曉虹(28歲),青城(29歲),《青城》中的“我”(30歲)。這個年齡段的情感最為激越動蕩,在他們的愛情中,既可以看到萍水相逢、即刻生情,也有日久相伴、互動起情。
“萍水相逢”的愛情中,青年男女素不相識、偶然相遇,持續時間非常短暫。如《居延》中的支曉虹,談過不下八個男朋友,不知怎么就好上了,一不留神又分了。《青城》中,“我”和青城因為房東搭訕而相遇,后來合租,一起散步、看鷹、練字,但終究只是短暫地愛了一下。這些萍水相逢的愛情,性關系是感情有所突破的重要標志,青年人很容易被這種激情所吸引,但追求激情帶來的快感又是那么短暫。
與支曉虹、青城這種短暫之歡相對的是“日久生情”的淡然之愛,西夏和王一丁,唐妥和居延,青城和老鐵。徐則臣顯然屬意于這種情感,這些情感大多有較圓滿的結局。王一丁不斷趕走又不斷找回西夏,終于,王一丁意識到了西夏所給予他的吃喝拉撒、煙火氣十足的溫暖,這種日常生活之愛和萍水相逢之愛有很大的差別,是一種堅定、自然的愛。所以,徐則臣用“自然”“家常”“像家庭主婦”等不斷強調這樣一種愛,一種淡然而更為持久的愛情。《居延》中,唐妥幫居延貼廣告、找工作、買車票,過年時趕回來看她;居延幫唐妥洗衣服、曬被子、做飯,最后所有的情感都集中在“家里的飯菜”上,居延終于意識到她已經放下胡方域,而和唐妥煙火氣十足的情感才是歸屬。
徐則臣希望的大抵是這種持續穩定的愛情模式。他一方面描寫了漂泊中不少“萍水相逢”的愛情,同時又展露了日久生情愛情模式的美好。在這兩種情感模式之外,小說還側面書寫了婚姻中的兩對中年夫婦,他們的親密關系和青年人區別明顯,與上述兩種愛情模式構成映照。比如,《西夏》中王一丁的房東,是一對四五十歲的中年夫妻。“都五十歲的人了,腦子里成天就裝著那事。”女房東大大咧咧,無所顧忌,跟西夏和居延形成對比。房東夫妻的情感模式正是現代社會大多數中年夫妻的家庭現狀,愛情已經索然無味,更多的是柴米油鹽。
《居延》中的胡方域、唐妥、居延,《青城》中的“我”、老鐵、青城,都是非常有特點的兩男一女的三角戀,且都有一對是師生戀。這種三角模式既是小說敘事最著力建構的,也隱含著作者對日常情感的一種錨定式追問與反思。胡方域與居延相差二十歲,青城與老鐵年齡也相差不少,都是師生戀。《居延》中,胡方域為居延安排一切,讓她不要工作,對中學教育嗤之以鼻。與之映照,后來,居延小小的成功都能得到唐妥的鼓勵、夸贊,唐妥叫她“居老師”,因為唐妥認可她的中學教育。居延為胡方域改變自己的口味,卻可以在唐妥面前拿定主意去哪吃;《青城》中,青城一直把“我”和老鐵做比較,在身體、藝術、工作等方面,“我”似乎都比老鐵有優勢,所以青城的選擇逐漸偏向了“我”。穩固且畸形的三角愛情模式構成敘事的重要動力。
三姐妹的愛情故事,展示了當代中國的多元愛情,青年人、中年人之間,以及跨越了年齡的“三角戀”,不同年齡段的愛情模式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卻都是現代社會中現實的一角,也許就存在于身邊,愛情敘事也因此有著強烈的現實性。
關鍵詞: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