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那夜鶯歌唱

2022-01-18 07:32:34

來源:北京日報

夜鶯的羽色并不絢麗,但其鳴唱非常出眾,高亢明亮、婉轉動聽,音域極廣。與其它鳥類不同的是,夜鶯是少有的在夜間鳴唱的鳥類,故得其名。為此,其美麗的歌喉常入藝術家的法眼,其一便是“俄羅斯音樂之父”格林卡的《夜鶯變奏曲》。這首鋼琴曲是格林卡在1833年根據俄羅斯歌曲作家阿拉比耶夫的歌曲《夜鶯》創作的。主題旋律根據俄羅斯民間音調寫成,樸素生動。四個變奏中,主題旋律以不同面目在不同聲部出現。引子寬廣響亮,從強到弱。主題在二段體中呈現:優美純樸的行板,由慢而快,俏麗活潑。第一變奏引出夜鶯啼鳴。第二變奏繼續模仿夜鶯的鳴叫,搖曳飄忽,靈動不居。第三變奏如歌的旋律猶如對唱。第四變奏凸顯舞曲形式,主題在高低聲部交替出現,堅定有力。尾聲逐漸增速,最后以豐滿響亮的活潑和弦結束全曲。

格林卡是俄羅斯古典音樂的奠基者。1804年誕生于一個貴族家庭。他幼年就表現出對音樂的喜愛,從莊園的樂隊中熟悉了許多俄羅斯民間音樂和外國作曲家的作品。13歲到彼得堡一所學校讀書,不斷從事音樂研究,學鋼琴、研究音樂理論,1833年赴維也納與柏林學習作曲。此后他與普希金等人士交往,大大促進了他的創作發展。為了發展俄羅斯音樂,他曾先后游歷意大利、德國和西班牙。他用俄羅斯音樂寫出的民族風格歌劇包括《伊凡·蘇薩寧》和《魯斯蘭與柳德米拉》。這兩部歌劇創立了俄羅斯民族樂派,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英雄的性格。格林卡還創作了幾十首鋼琴曲和80余首抒情獨唱曲等。他于1857年2月3日病逝于柏林,享年53歲。

在格林卡的早期作品中,為數最多的是浪漫曲,這些浪漫曲基本上沒有擺脫當時城市浪漫曲感傷主義的傳統主題和調性,《夜鶯》便是其中之一,其根據阿拉比耶夫1817年在牢獄中因思念戀人科爾薩卡瓦而創作的旋律改編而成。整個樂曲樸素生動,情緒明朗,是典型的俄羅斯抒情浪漫曲,表達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渴望愛情的美好愿望。格林卡在每一個變奏中都充滿了對愛情的贊揚,同時還有姑娘與愛人分手的痛苦。整個曲調行云流水,大小調疊換中憂傷與明快共舞,結尾處的舞曲波瀾歡快,輕盈碎亂,令人怡然。

然而若對西方傳說中的夜鶯故事久未釋懷,再度聽時便怎么也怡然不起來。夜鶯最早出現在古希臘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的劇作《鳥》里面。此鳥在希臘神話里也有個美麗的傳說。埃冬是底比斯國王澤托斯的妻子。他們有一個女兒埃苔露絲,埃冬不幸失手殺死了女兒,從此陷入了無盡悲哀和自責中。神祇們出于憐憫就把她變成了夜鶯,從此夜鶯每晚都要悲鳴,以表達對女兒的哀思。另一則西方神話是:Tereus國王強奸了Philomela,之后把她的舌頭和手都砍掉,生怕她將此事透露給她姐姐Procne,也就是Tereus的妻子。但Philomela設法把Tereus的罪行編織進一張掛毯里,于是兩姊妹為了復仇,殺死了Tereus的兒子,并把他的肉煮給Tereus吃。最后Tereus將Philomela變成了一只夜鶯,Procne變成了一只燕子,Tereus自己則變成了一只老鷹,老鷹永遠追逐著夜鶯和燕子。

英國詩人羅伯特·布里奇斯的詩歌細膩而具有古典美。他依據傳說創作了一首名為《夜鶯》的詩作。詩人覺得夜鶯的歌唱委婉動聽,乃天籟之音。于是猜測它們居住的地方山清水秀,鳥語花香,而且山谷里的花卉和果實一年四季都不敗,只有在這種桃花源的地方才能學到如此美妙的歌唱。但是夜鶯作答:我們棲居的地方山是光禿的,溪流里的水早已干涸,我們的歌聲不是來自于美麗,而是出自于滿足不了的欲望和心中的痛苦,這些欲望和痛苦每天夜晚都在夢中折磨著我們。雖然別人聽起來我們的歌喉是優美動聽的,猶如完美的藝術,但就算是臨死前的哀歌或是長長的嘆息與我們暗淡的憧憬和深刻的絕望相比,也不如我們的歌聲悲慘凄涼。在夜鶯看來,它們的歌聲不僅是欲望得不到實現而發出的悲慘表達,而且還是孤獨苦悶的象征。夜鶯接著說:我們的歌聲可以讓人聽起來欣喜若狂,因為我們在傾訴著黑夜的秘密,然而每當黎明降臨,每當五月的草坪和樹枝綻放出花草和嫩蕾時,我們卻只得沉默下來,傾聽著千萬只我們的同類在白天唱出的大合唱。

這樣的回答仿佛給我們傳遞出一個啟示:即美并不一定都誕生于快樂或滿足,而很可能誕生于痛苦、失落甚至悲劇的毀滅,它們折射出一種震撼的美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