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消息!妍妍花相伴

2022-07-15 07:38:35

來源:北京日報


(資料圖片)

陽臺上養了一盆海棠,長枝闊葉,氣宇軒昂,花卻嬌嫩如舊時深閨少女,總藏在碩大的葉片下悄悄綻開,豆蔻般粉嫩的花瓣羞羞答答,可喜可憐。葉分陰陽,正面青綠銀斑,背面褚赤,筋脈分明。不幾日,花成串成簇,三角形的“小燈籠”綴連五瓣黃蕊小花,粉莖纖細,艷冠懸垂,似倒置的花盤、簇擁的花籃,大有女子頷首間的溫柔……

夏日,午后,靜看陽光穿透明艷的海棠,驀然想起川端康成的散文《花未眠》。作家深夜醒來,發現海棠花依然美麗地綻放,由此感動于美的無限。“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宋代東坡先生的憂慮,不曾想800多年后的異國作家給出答案——“海棠”未眠,舍盡生命開放,凄艷無比。海棠的動人處,不是還有李清照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嗎?官廳湖畔的白海棠于4月下旬盛開,裊娜勝雪,超塵脫俗,年復一年吸引眾多賞花人。我也有幸置身花下,透過玉容碧葉,凝視蒼穹澄澈的藍。美的“公案”,超越了時空,為人類所共感。

豈止海棠?花是花,花非花。自然界美麗的精靈,與人邂逅,便不離不棄,成為賞心悅目的精神慰藉。《詩經》里的灼灼桃花,是世人對新嫁娘“宜其室家”的期許祝福;《楚辭》里的木蘭秋菊,則是君子高尚人格的隱喻象征;大唐氣象飄蕩著鮮花的芬芳;誕生于旖旎富貴鄉的宋詞“花間成集”。花,抒發著詩詞歌賦的心志,也承載著文人的風雅俊逸。南宋朱弁的《曲洧舊聞》記載,北宋文學家范鎮在荼蘼架下宴請賓客,時值春季,繁花勝雪,約曰:“‘有飛花墮酒中者,為余浮一大白。’或語笑喧嘩之際,微風過之,則滿座無遺者。當時號為‘飛英會’。”花謝花飛,酒香盈懷,盡興而飲,令人心旌搖蕩。

鮮花雅俗共賞,融入農耕社會的春種秋收。“二十四番花信風”便是極富詩意的記錄。古代五日為一候,三候一個節氣,“小寒”到“谷雨” 8個節氣24候,冬去春來,每候有對應之花綻放,梅花最早,楝花壓陣,次數荼蘼。紫霧般的楝花、雪白的荼蘼紛紛盛開時,花信風吹來夏日。欣慰的是,并非“開到荼蘼花事了”,谷雨后,依然花好月圓。累數世上花,大概唯蓬萊百花仙子能做到吧。明代還有一部歷時十余載編輯的《群芳譜》,記載了大量奇花異草。后人拾遺補闕,成《廣群芳譜》一書,筆墨傳神,如“微風過之,其香藹然達于外,故舊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讀之如臨其境,幽香撲面。

兒時,鄰家壘池種花,姹紫嫣紅,芬芳四溢。母親與蒼白瘦削的鄰家大嬸花前閑聊,順手摘兩朵沾著露水的花插在我的發辮上。我家種“掃帚梅”,夏秋之季極茂,小貓翹著尾巴鉆進躍出,紛紅駭綠,花如五色蝴蝶翩翩起舞。我簪花發際,習以為常,甚至不放過路邊粉白的喇叭花。雖為小姑娘,也曬得赤紅,難說面目姣好,戴花純屬孤芳自賞。農婦稚童也珍重花之妍妍。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王陽明一句點醒世人,心中有花,其美才能橫空出世。即使空谷幽蘭,只有被人發現,才知蘭香如許。否則,香歸沉寂,何談沁人心脾?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心領神會的頓悟,于俗塵則是心有靈犀、心心相印的懂得。美是人類共同的追求,作為自然的一部分,花代表了美的極品,它讓心靈世界豐美馥郁。感受美需要與美親近。川端康成發現海棠未眠時,說:“與此一樣的花兒自然綻放的時候,我如此仔細觀望過沒有?”每一時每一地,我們的身邊都有花相伴。疲憊困頓時,不妨與花對視,會發現“美好”二字如此貼切,“美”則“好”,須細細體味。拼盡全力,讓生命綻放到極致,花堪為人師。

陽臺上,粉紅的海棠花瓣一片一片落在朱槿碧綠的葉、赤紅的花上,繽紛有致。朱槿花碩大,一波接著一波開放,不分四季,居室因之喜氣洋洋。曾買過一盆茉莉,白色素馨,花香裊裊,雖沒存活,卻記憶深刻,清香留在心中。花不負人,或艷或淡,妍然美麗。澆澆水的付出,卻得到如此盛大的回饋,我快慰亦愧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