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5 05:42:21
來源:北京青年報
◎水晶
(資料圖片)
6月底的一天,我在泉州的梨園戲傳承中心的梨園古典劇院門外等人。大中午的太陽火辣辣地曬下來,劇院售票處的門可能因為午休關著。一對年輕的夫婦帶著兩個孩子過來,手里抱著的大概2歲,牽著爸媽手自己走的男孩大概四五歲,看門關著,他有點失望,在原地轉著嘟囔著,又不肯走。
我看了看票口字幕機上的介紹,說是晚上有戲演出的,票可以在微信上買,就跟他們解釋了一下。正好這時候工作人員也過來了,就教了他們怎么買票。說實話,當時我心里真吃了一驚,我知道梨園戲在泉州受歡迎,但也沒想到這么受歡迎——四五歲的小孩子也會主動要來看梨園戲。
當晚的劇目叫《倪氏教子》,等晚上我也進了劇場才知道答案——劇場內外大小孩子到處都是,拿著票根和門口的梨園戲紙偶合影的,在側廳的戲曲鼓樂器那兒試奏的,一幅歡樂景象。演出期間,孩子們又都各自乖巧地坐著,并沒有一般兒童劇演出時的喧嘩與吵鬧,戲全長90分鐘,少有人退場。
和一般新編戲不同,《倪氏教子》有個古代的殼,所以看上去特別像是古戲。人物及劇情主線源自閩地“天對雞屎”的傳統故事。這個民間故事有很多個版本,但《倪氏教子》選擇的是偏于明代理學家羅倫在泉州的前史。羅倫小時候很笨拙,他父親羅秀才因整日讀書沒時間教他,等羅倫七歲已經到了上學的年紀,父親想考考兒子的智力如何,就說了一個最簡單的對子,問“天對什么?”母親怕羅倫答不上來,指了指地,結果正好地上有坨雞屎,羅倫就回答“雞屎”。羅秀才氣得不聲不響地出家當了和尚,妻子看到了丈夫留下的信件傷心欲絕,明白丈夫多年科考都沒中,將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她暗下決心,變賣家產請名師教兒子讀書,結果十幾年后羅倫一舉考中狀元。
如果《倪氏教子》還是按照原來的民間傳說去排演,大概率會是一部三觀陳舊、了無新意的戲。所以編劇謝子丑對故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首先是結果并非傳統的大團圓,而是讓主角傅昆的“中狀元”成了假的,因為父母的強制和畸形教育導致心理失衡,用作弊的方式換來了功名并入獄,但也換來了父母的理解和復合。其次,原有的人物背景也進行了大改造,女主倪氏不再是寒門主婦,而是當朝一品尚書之女,驕橫自傲,一方面嫌丈夫三試九年科考不中言語相激,另一方面對傅昆又溺愛有加放任不管。直到丈夫以出家相逼并揚言兒子不中狀元不再相見之后,才開始逼兒子讀書。
這些人物和劇情的變化,給《倪氏教子》帶來了豐富的劇情轉折和人物底色,尤其是女主倪氏,她身上的熱辣、驕傲、蠻橫與后期的憤怒、委屈和決絕,形成了多個刻面的立體感。過往的梨園戲中,無論是從人物塑造還是表演程式來看,少有梨園戲的正旦女主是這樣子風風火火的,觀眾形容舞臺上的倪氏有種“赤查某”(閩南語指潑辣女人)的形象。我印象最深的一場戲是她在得知丈夫出家后要去山上敲門拆廟,她在舞臺上將梨園戲的身段步法演繹到了極致,其速度和張力堪比大片。
這種形象對于演員的表演,是非常有挑戰的。杜冰瑩算是泉州梨園戲傳承中心的新生代演員,只有28歲,之前在戲臺上扮演的角色是閨門旦和二格旦,角色往往矜持、雅靜。但這一次的倪氏,前潑辣后幽怨,戲的烈度和密度都非常驚人,同時需要幕后的高強度配合,轉場時后臺服化道7人圍著她、1分鐘完成搶妝,這段短視頻火遍全網。
除了編劇和表演之外,《倪氏教子》真正的成功,還是在于價值觀的迭代。全劇核心問題圍繞如何教子才是真正的愛與成功。打,罵,逼,甚至名利的誘惑,都不能培養出真正的人才,反而可能把孩子逼上逆旅之途。本來可能是一個有才華的畫家,卻因為考功名這唯一被認可的成功模式,生生被逼成了一個罪犯。
也因為這種對教育模式的反思和其間大量幽默風趣、與時代語言高度銜接的臺詞,所以觀眾席里才有那么多的孩子和父母。據說孩子們看完戲反問爸媽最多的問題是:以后你們不會再打(逼)我了吧?!但作為父母,內心深處可能還會多出另一層思考:夫妻關系是如何影響親子關系的。
這條線在《倪氏教子》中其實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惜在編劇層面還差一口氣,沒有更好地完成。倪氏恃家庭背景而傲,對丈夫不尊不愛,語出羞辱,所以導致丈夫憤而出家。但這位丈夫也并不完美,他逃避家庭責任多年,中途回家檢視兒子的教育情況,不但不對孩子的進步給予認可,反而更加出語傷人,把倪氏逼入“背水一戰”的絕境。所以在結局處,丈夫聽聞兒子金榜題名之后瞬間還俗,頗令人費解;最后和倪氏一起牽手共同等兒子回復正常生活,又缺少了對自身責任和過錯的反悔,使得這個大團圓來得有點輕飄。
在任何一個家庭的親子關系中,父母的重要性都是同等的。在這個戲里,丈夫的過更重,需要的反思也更多,但他的個人情感塑造,卻遠沒有女主那么明確,這需要編劇和主創們再花工夫去完善,這個作品才會更動人和有說服力。
《倪氏教子》由“二度梅”獲得者、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主任曾靜萍擔任藝術指導;編劇謝子丑是駐團多年的舞臺監督,監而優則編;青年導演曾龍畢業自上海戲劇學院,導演風格頗具現代氣息,舞臺上的主要背景由幾塊像七巧板一樣的大幕組合變化,疊加彩虹般的燈光線條,詩意清朗。道具方面更是秉承梨園戲“一條長凳演全場”的祖訓,全場真的只有一條板凳。整個團隊全部由梨園戲的青年藝術力量組成,“宋元南戲活化石”的梨園戲青黃相接,在曾靜萍老師這撥60后之后,繼續保持著活力。
《倪氏教子》的成功,也為當今不同劇種尤其是小劇種創作和演出所面對的共性問題,找到了一條解決之道。很多小劇種,目前主要的生存方式是依賴各地財政支持,基礎人頭費用和演出補貼用于平時的各種惠民演出和下鄉演出。這些演出中多是傳統戲碼,雖然程式在,但劇目的價值觀與吸引力,對于年輕觀眾而言已經相當淡薄。有些劇團為了吸引觀眾,甚至要靠發水發飯來引人入場。
另外一條生存之道就是靠排主旋律和評獎來爭取地位,但正如最近電影導演賈樟柯在一次訪談中所表達的,“不能把中國電影只做成主旋律的專賣場”,應該鼓勵多元類型創作、多元投資格局。戲曲的未來也一樣,把老祖宗留下來的經典程式學好,在內容上去尋找和創作真正適合當代觀眾的作品,這種“第三類創作”,才是可能的出路。
關鍵詞: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