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3 07:44:04
來源:北京日報
(資料圖片)
1921年秋,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的仰韶村遺址的第一次發掘,標志著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就在同一年,中國國家博物館也開啟了考古工作。日前,國博的“積厚流廣——國家博物館考古成果展”,呈現了其百年來主持或參與的約70個考古發掘和調查項目,時空跨度從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到清代水下沉船發掘,共計展出240余件考古出土代表性文物。
幾乎與仰韶遺址發掘同時,河北鉅鹿縣(今河北巨鹿縣)發現了宋代古城。由于被覆于泥沙之下八百余年無人知曉,古城遺址比較完整地保留了洪水驟至時的情景,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宋代的生活場景,故而被一些學者呼之為“東方龐貝”,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當時的國立北平歷史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前身)派出裘善元先生,帶領考古隊在鉅鹿故城的三明寺附近實施考古,發掘出瓷器、家具等文物。刊于1926年《國立歷史博物館叢刊》的《鉅鹿宋代故城發掘記錄》,是我國關于宋代城市考古的第一篇田野發掘報告。
鉅鹿故城遺址出土的物品大多為日常用器和建筑構件:陶制的黑白圍棋子,反映出宋代民間盛行的弈棋之風;一個小小的算盤珠,證實了中國人早在宋代就已經開始使用算盤了;器形穩重大方的白釉爐,是古代禮佛活動使用的手持香爐;黑釉醬斑盞、青白瓷蓋碗、青白瓷瓜棱式執壺等器皿,折射出宋代平民日常飲食的精致用心;綠釉陶鴟吻色澤鮮明,造型生動,兼具裝飾和防水功能……這些遺存可以“窺宋俗,補宋史”,直觀感受宋代北方平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取向。
此后國博考古足跡遍布四方——信陽漢冢、澠池班村、古城東關、垣曲商城、長江三峽、甘肅的秦文化遺址、山西絳縣、新疆烏什吐爾古城遺址和庫爾勒玉孜干遺址、江蘇韓井遺址、河北興隆遺址等,那些來自不同地區、出自不同時代,或樸素小巧、或高大壯觀、或華麗精致的文化遺存,如同打開了一扇回望歷史之門,讓今天的人們有機會一睹中華民族的先民是如何篳路藍縷創造璀璨文明的。
諸如,出土于甘肅禮縣大堡子山遺址樂器坑的秦子镈鐘,是早期秦文化的珍貴物證。從镈身鼓部的銘文可知,這件樂器屬于春秋時代早期秦國的某位國君。而甘肅甘谷縣毛家坪遺址出土的子車銅戈,又印證了子車氏家族與秦國國君的親近關系,更為詩經《黃鳥》篇中“子車三良”殉穆公的故事提供了文物佐證。
銅可以制作禮器、兵器、日常用器和生產工具,支撐起了中國歷史上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曾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西吳壁遺址,是考古工作者首次在中原地區發掘的采礦、冶銅遺址,為認識夏商王朝控制、開發和利用中條山銅礦資源提供了實物資料。而從南宋沉船“南海一號”打撈上來的德化窯青白釉印花小罐,還有另一個引人遐思的名字——馬可波羅罐。如今,在意大利威尼斯的圣馬可教堂收藏有一件德化窯青白釉四系罐,據傳為馬可·波羅從中國帶回,故稱馬可波羅罐。因此類瓷罐在沉船中出水數量較多,可以推斷其在宋元時期是頗受當時外國市場喜愛的暢銷品。這小巧的瓷罐,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發達與中外文明交流之繁盛。
一具頭高3米左右的巨副駝骨架化石是這次展覽中十分引人矚目的展品之一。這位“大朋友”來自遼寧大連金遠洞遺址,在國家博物館動物考古科研人員的主持下被拼裝起來,成為迄今世界上唯一裝架的巨副駝。據專家推斷,這種巨副駝生活在距今18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是世界上目前所知體型最大的駱駝。它也許曾經與古人類為伴,如今它保持著行走的姿態,跨越了這個星球180萬年的時光,靜靜地與21世紀的來往者對視,似在提醒觀者:對于我們居住的地球及其文明,還有很多未知領域等待揭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