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9 07:37:18
來源:北京日報
作為流動的文脈、寶貴的遺產,備受關注的大運河貫穿古今,連接城鄉,蘊含著生態、人文、民生、發展等諸多元素,是歷史發展的見證,正在迎來新的復蘇。出席全國兩會的河北省代表委員們紛紛表示,目前大運河河北段的建設正在全面深入實施,全省各地各部門要進一步謀劃推進,不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努力抓好遺產保護傳承,推動千年運河重煥生機。
“近年來,廊坊與京津同步治理北運河,成效顯著。去年6月底,北運河廊坊段全線旅游通航,乘坐游船飽覽運河旖旎風光、體驗運河魅力,已成為人們的賞心樂事。”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廊坊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農業推廣研究員方金華說,香河古有“首都之門戶、漕運之咽喉”的稱謂,是貫穿北運河的重要節點,是大運河出京第一站。近年來,通過對標京津,謀劃實施水系治理、橋閘改建、碼頭修建、生態治理等多項重點工程,北運河再現如畫之景。
目前,廊坊市與通州、武清多次溝通對接,“通武廊”全線通航的聯合工作機制,將北運河廊坊段打造成為河北省第一條內陸旅游通航河流,建成全省第一座具備通航條件的船閘和集旅游、海事、安全保障為一體的綜合性內河碼頭,開辟了國際領先、國內最為先進的數字化旅游航道。香河與通州簽訂《文化和旅游協同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加快實現兩地文旅產業資源共建共享,計劃通過5—10年的發展,帶動香河全域旅游人數進一步提升,年旅游總收入提升至約60億元。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拓展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內涵,溝通起京津冀緊密相連的千年文脈。”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政府參事室主任、河北省文史研究館館長徐英建議,全力鞏固拓展北運河廊坊段旅游通航成果,持續抓好北運河全線旅游通航,加快南運河河道整治和生態補水,有序推進適宜河段旅游通航。
同時,徐英還建議相關部門進一步發揮人才匯聚優勢,組織大運河沿線省(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和專家學者深入研究、建言獻策,聚眾智、匯眾力,著力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河北段高質量建設。以文化為引領,共抓大保護,重拾和擦亮散落的文化遺產珍寶,推動與時代元素相結合。加大對大運河文化研究保護傳承利用項目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完善跨區域協調機制,加快形成“一軸、兩廊、五區、多集群”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河北段總體發展格局,打造燕趙文化新高地、文旅融合發展新樣板。
運河也是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運河的‘運’字,本意就是運輸。傳統中國社會體系中,借助水的流轉,運河成為漕糧運輸、物產流動、市場構建和社會平衡的載體。大運河的起落變遷,一定程度上凸顯了中國社會的運行與發展軌跡。”在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滄州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李麗華看來,即便在交通發達的今天,這條傳統水路的復興,依然在經濟建設、生態保護、鄉村振興等方面意義重大。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是生態工程、民生工程,更是重大發展工程。”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邢臺學院教師教育學院院長陳鳳珍建議,進一步推進建設,帶動城鄉在規劃布局、產業發展、公共服務、文旅融合、鄉村振興等方面協同推進,讓古老運河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要保護、傳承和利用好各類文化遺產。”全國人大代表、衡水市副市長崔海霞說,2021年河北省制定《河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并編制配套實施方案,涵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文旅融合發展等領域,構建起“1+6+1”省級規劃體系,標志著河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進入全面實施階段。衡水積極行動起來,迅速制定配套規劃,圍繞遺址文物保護、非遺文化梳理、技藝活態傳承、運河文藝創作……大力推進大運河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