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6 05:41:10
來源:新京報
(資料圖片)
“有款新車發布后1小時內的‘盲訂’量超過3000單。”近段時間,汽車銷售出現了一種新模式——盲訂,即在新車未批量生產或僅公布部分配置信息的情況下,消費者根據有限信息,交納意向金,車企則為消費者提供購車優惠,并根據雙方簽訂的合同交付車輛。然而,汽車盲訂存在的風險值得關注。
作為汽車市場中的一種新的營銷方式,在缺乏足夠規范的情況下,盲訂模式看似車企與消費者雙贏的局面,卻伴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因為車企與消費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信息不對稱,盲訂交易中的主導權和解釋權其實是牢牢掌握在前者的手中。
比如,多數盲訂汽車,都只公布部分配置信息,而后續交付到消費者手中的實際配置,往往真的變成“開盲盒”。再比如減配,或者是出現與前期宣傳和承諾不符的情況。
對此,消費者要維權是很麻煩的。比如,有的車企選擇以賠償現金或者贈送權益的方式解決糾紛。有的車企則干脆在新車宣傳或合同中提示:“最終交付產品與圖片及描述可能略有差異,以交付產品實物為準。”這就最大限度撇清了自身的責任。
因此,參與盲訂的消費者要慎重,需要綜合權衡相關車企的經營狀況及過往表現來判斷,切勿僅看“優惠”力度就無腦沖。
當然,盲訂汽車盡管可能會放大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風險,但也不必一概否定它的探索價值。而隨著盲訂銷售模式的愈發普遍,法律法規的針對性跟進很有必要。比如對盲訂的周期、意向金的金額上限等與消費者權益息息相關環節作出必要的規定。
同時,在相關消費糾紛的解決上,包括投訴方式、處理流程、退換貨標準等方面,需有更明確的規范。一句話,要盡量改變盲訂模式下,消費者與汽車商家之間的權利保障失衡的局面。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