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2 16:07:04
來源:互聯網
邏輯思維訓練(鍛煉你邏輯思維的四種方法)
(相關資料圖)
眾所周知,說話是否清晰有條理,與我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有關。
問題是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刻意鍛煉自己說話的邏輯能力,以為自己思維有邏輯,說話也會一樣有邏輯。
其實說話中的邏輯思維和我們思維中的邏輯思維,雖然底層機制是相通的,但是調動的是大腦兩個不同的區域。
我們想說的話和思維一樣具有邏輯性,所以需要在說話中不斷鍛煉自己的邏輯能力,從而形成熟練的表達習慣。
那么怎么鍛煉呢?
開口練習表達,結合以下四種方式,堅持一段時間,自然就能感受到自己說話的邏輯變化。
復述這個方法可以鍛煉你的口才。我過去寫過很多文章。但是,如何利用復述來鍛煉我們在表達上的邏輯思維呢?
很簡單,就是當你把一篇文章大聲朗讀幾遍,然后提取關鍵詞作為文章的表達語境。最后,根據這些關鍵詞,用自己的話復述文章的大致內容。
例如,以下文章:
人與人之間有心理距離。兩個人吵架,心理距離挺遠的;兩個人談戀愛,心理距離挺近的。人遠了,會不由自主地喊;靠近了,自然會小聲說話。
那么心理距離是近還是遠呢?這個不能一概而論,要區別對待。比如對于普通人來說,心理距離要合適。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領地”,如果你靠得太近,他們會覺得受到威脅;但是距離遠了,你的人際關系又會變得陌生。
我們可以從一則寓言中深化我們的經驗。天冷時,一群刺猬想靠得很近取暖,但靠得太近,身上的刺就扎起來,弄得自己和對方都疼;太遠了,也不暖和。只有找到合適的距離,才不會太遠影響加熱,也不會太近刺痛對方。這就是所謂的“刺猬距離法則”。
人際交往也是如此。適度的心理距離能產生吸引效應,太近會產生排斥,太遠會導致冷漠。所以你和別人相處的時候,一定要懂得把握對方的距離和交往尺度。
看到這里,先大聲讀幾遍。為什么?
因為這樣做可以讓你的大腦對這篇文章有一個大概的印象,同時也可以為該類型文章的表達積累豐富的語感。
之后,你可以為這篇文章的每一段提取一個關鍵詞來幫助“喚醒記憶”。比如之一段可以提取“心理距離”,第二段可以提取“心理領地”,第三段是“刺猬故事”,第四段是“距離控制”。
你可以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提煉出能夠幫助你喚醒文章內容記憶的關鍵詞。
當然,關鍵詞也不必太死板。比如之一段,可以提取“心理距離的不同情況”等關鍵短語。
有了這些關鍵詞或關鍵短語后,你可以對照它們復述。如果重復的不好,就重復第二遍,以此類推。
當你能流利地復述文章時,你就能掌握這篇文章的邏輯框架。同時可以鍛煉自己的說話能力。
如果之一種方法是讓你自己提取一些文章的邏輯表達式框架,那么第二種方法就是讓你使用現有的邏輯表達式框架。
那么現有的邏輯表達式框架或結構有哪些呢?我們熟悉的是金字塔原理的表達結構。
金字塔原則的表達核心是“結論優先”。直截了當地給出你的結論,然后和別人討論是什么原因讓你得出這個結論。
比如你是老板,給一個工作態度有問題的同事提建議,你可以這么說:
“小張,你知道你的做事方式很討厭嗎?身邊的同事都投訴過你。這個同事答應聯系客戶,另一個去做自己的副業,導致大家都給你收拾爛攤子。
更重要的是,你必須把一個下午能完成的事情推遲一兩天。你是要上班還是打發時間?然后其他同事給你建議,你從來不聽。如果你再這樣做,你就得收拾行李走人。"
這個例子是金字塔原理的應用。首先給個結論:小張很討厭,同事都很抱怨他。接下來我就單獨解釋一下,是什么讓小張這么有評價。
說完,小張自然就知道是什么事,要面對什么樣的結果。
除此之外,在職場中,我們也可以使用一些固定的語言結構來幫助自己表達的更有邏輯性。常用的包括:
SCQA結構
s(情境)情境:本次事件的背景和情境;
c(復雜性)沖突:它帶來了哪些矛盾、沖突和影響?
q(問題)問題:這個問題應該怎么解決;
答(答)答:解決方法是什么?
星形結構
s(情境)情境:這個事件/任務的背景或情境是什么;
T(Task)任務:要完成的任務目標是什么;
a(行動):為實現任務目標采取了哪些行動;
r(結果)結果:最后的結果是什么。
準備結構
p(觀點)觀點:陳述你的觀點是什么;
R(Reason)原因:為什么你認為是這樣;
e(例)例:有哪些例子可以證明你的觀點;
p(點)觀點:重新強調觀點的內容。
黃金圈法則
Why(目的,想法):這是什么目的?
How(方法、措施):你會用什么方法來完成這件事;
什么(現象,結果):你會得到什么樣的結果。
每個表達式結構都有特定的用途。你可以根據不同的敘述內容,用不同的表達結構來組織你的語言。
如果你想深入學習這些表達,可以在網上搜索很多相關信息。只要平時好好學習,好好鍛煉,一定能游刃有余的表達自己。
對于很多人來說,邏輯思維沒有太大問題。
唯一困擾他們的是,他們無法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比如下面這個推理問題,你通過思考得到答案后,你能通過語言說出思考的結果嗎?這就涉及到語言組織的過程。
我的語言組織過程是這樣的:
從前兩個正方體的圖解中,我們可以知道有兩個字母D和C與a相鄰,從第三個正方體的圖解中也可以知道字母D和C相鄰。也就是說,與C相鄰的字母有A和d。
那么根據這些條件就可以推斷出之一個立方圖F的相對位置是C,因為只是C,所以符合C與字母A和d相鄰的情況,否則如果放在其他地方就不符合這種情況。
根據這個結果,現在已知A的四個相鄰字母中的三個,即F、D和C,所以還剩一個,通過第二個立方體的圖解只知道B。那么就可以從之一個立方體的圖中推斷出D的對面字母是b。
現在所有的字母都有了對應的位置,最后一個不對應的就是A的相對位置,只有E符合條件。得到所有的最終結果。
當你能通過口頭語言表達出你思考的結果時,不僅能鍛煉你的邏輯思維,還能鍛煉你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試試下面的邏輯推理題:
有五個人:A、B、C、D、e,其中兩個從來不說假話,另外三個有時說真話,有時撒謊。從下面的對話中,請找出從不說謊的人。
甲:“乙不是騙子。”
乙:“丙是騙子。”
丙:“丁是個騙子。”
丁:“鄂是騙子。”
e:“B是騙子。”
答:“E不是騙子。”
e:“C是騙子。”
你能想出答案,然后口頭表達你思考的結果嗎?
不管你有沒有刻意用這種方式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經常用自己思考的結果張嘴做一些組織語言的練習。自然你的表達會很有邏輯。
你想說的是邏輯,你缺乏邏輯的相關知識。你或多或少會有說話的欠缺。
所以,學習一些相關的邏輯知識,知道什么樣的言論是有缺陷的,什么樣的論證是合理的,那么在你表達的時候,你心里自然就能有個譜了。
下面推薦幾本書:
邏輯與口才技巧,吳英
簡潔的邏輯梁光耀
我的之一本邏輯學入門書,提高我的思維能力,蔣巍巍
“你跟我講道理,我跟你講邏輯”孟
邏輯教你不要犯錯,蔣萬榮
當你掌握了這些邏輯知識,就需要結合自己的表達,在日常生活中運用。
而要讓你的演講更有邏輯性,你至少要做到:
1、說話的形式要符合邏輯。
在表達之前,要想清楚自己的內容,需要用哪種形式來組織語言。
比如,對于有不同分論點的整段,用并列或遞進的方式列出分論點;再比如先敘述再評論,或者先評論再敘述再評論。在敘述的過程中,盡量不要攜帶過多無關的詞語,這樣會使表達變得支離破碎。
2、演講的內容要有邏輯性;
說話之前要知道自己說話的目的和想要表達的結果,這樣才能對整個表達語境有更好的把握。
當你能為了解釋結論而組織好自己的語言,而不是說到哪里就說到哪里的時候,你就不會在講述的過程中夾雜太多不相關的詞語,從而讓表達更清晰,更有邏輯性。
3.用適當的方式說話;
表達時,不要試圖一下子用長句表達自己的想法。雖然用復雜的長句來表達可以讓你看起來更有邏輯,但是別人會很難理解。
更好用短句的形式,然后圍繞故事主題逐句闡述自己的想法。別人不理解的時候,會用另一種形式表達出來。
久而久之,你的邏輯表達能力會越來越好!
關鍵詞: 若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