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0 06:33:00
來源:北京日報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付隨鑫
近日,美國兩黨再次就債務上限問題展開惡斗。直接原因是美國聯邦政府債務觸及上限,而國會共和黨議員反對拜登政府在大幅度削減政府開支的情況下提升債務上限。從上月下旬開始,美國財政部不得不采取特別措施避免債務違約,但如果到6月5日前國會仍未能提升債務上限,美國將面臨債務違約。
目前美國聯邦政府債務已經高達31.4萬億美元,每個美國人平均“負債”超9.4萬美元。21世紀以來的短短22年間,美國債務增加了約4.5倍;相對于GDP的比例從55%上升至124%,比二戰時期的債務水平還高。表面上,導致美國債務增長的主要直接因素包括戰爭支出、減稅、經濟危機救濟以及福利支出,但債務如此不受控制地瘋狂膨脹,顯然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政治惡斗導致債務上限失靈。在美國黨爭極化的時代,隨著債務負擔不斷增加,債務上限逐漸演變為一種政治攻擊手段。兩黨頻頻以此為政治博弈的籌碼,逼迫對方在其他問題上讓步,或是擾亂對方的施政計劃,甚至置國家和民眾利益于不顧。2011年,兩黨在美國面臨債務違約的最后關頭才達成妥協,引發資本市場劇烈波動,導致標準普爾首次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于它們而言,反對提升債務上限并不是真的為了解決債務膨脹問題,只是政黨斗爭和政治表演。如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所說,這如同讓“一群酒鬼在制定飲酒上限”,但實際上根本沒有“真正的上限”。
美式民主導致政策短視和財政缺乏約束。按照美國公共選擇學派理論,債務膨脹是美式選舉競爭條件下政客與選民博弈的結果。選民往往希望征稅越少越好,福利越多越好。政客為了謀求選票就極力迎合選民的訴求,熱衷于推行減稅或擴大福利的政策。既不能增稅,又要增加支出,唯一的辦法只能是不斷借債。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都熱衷于花錢買政績,久而久之,美國的福利支出不斷膨脹,已經占到聯邦政府支出的70%左右。
美國政府之所以敢無節制支出,底層邏輯還是美元霸權,堅信這份霸權可以讓其隨意轉嫁風險,“盡情享受由他國埋單的揮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美聯儲先后出臺三輪大規模量化寬松政策,通過美元超發使風險外溢至全世界。新冠疫情暴發后的一段時間,美聯儲再度開啟“超級放水”模式,祭出零利率加無限量化寬松,讓全世界為美國經濟刺激措施埋單。在霸權邏輯的護持下,美國已經形成了債務依賴型經濟體制。這種體制的主要特征是政府實行赤字財政、國民超前消費、對外貿易逆差不斷積累,經濟治理幾乎就意味著發債。
尼克松時代的美國財政部長康納利曾揚言:“美元是我們的貨幣,卻是你們的麻煩。”但現實是,債臺高筑的美國轉嫁不盡風險。巨額債務會產生高額利息,為美國財政帶來沉重負擔。債務吸收了一部分原本可用于投資的私人儲蓄,會降低美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同時巨額債務還會損害美國政府和美元的信用,加大爆發財政危機的可能性,降低投資者的信心。當美元霸權的基礎被一步步透支,美國再拿什么來轉嫁風險呢?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關鍵詞: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