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上善之水運河美(之二)

2023-02-04 05:40:08

來源:北京青年報

楚建鋒(教師、雜文家)

元世祖忽必烈正是深諳“天意”,不但建都北京,改金中都為大都,而且在興建都城時,放棄了歷代相延的舊址,將城市中心遷到東北郊外的高粱河水系。之后,開鑿了著名的“京杭大運河”——通惠河,不但為大都開辟了前所未有的水源,而且南來的漕船也由通州溯流而上,直抵大都,推動大都經濟迅猛發展,為開辟元朝近百年的基業,通過“一河”而定大勢。

梁啟超《中國地理大勢論》指出:“自運河既通以后,而南北一統之基礎,遂以大定。”這一脈水源,使“寶地”北京成為“善行天下”的京都、皇都、國都的都韻而綿延不絕,至千秋萬代。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澤物利民顯其德。水之德,善利萬物而不爭,不舍晝夜而不息,流行萬古而不已。故神鑒自明,為善以修,以利物濟人為懷,達到天下偕同、天下一家。

這,高度體現出京杭大運河不爭、不息、不已的本真之美。

水,是生命之本。人類從“穴居野處”“采食經濟”的原始生活,邁向“逐水而居”并“制土田,各因所生遠近”的農耕方式,再邁向“佳肴美食”的近代,直到今天小康社會的現代物質生活,無不與水息息相關。

水,既創造了人類的物資生活,又提升了人類的文明程度。從“鯀作城”“壅防百川”“九年而水不息”,向“禹決江、浚河”“浚畎澮”“功成水土”而“四奧既居”,再向開挖陂塘溝渠、堤堰閘壩的“以水就人”,直到當今“高峽出平湖”“南水北調”,無不通過水提升人類用水、治水、管水的文明景象,可謂“上善水德”。

幽燕之水的起源與景象,《水經注》早有記載:

從流經幽燕之地“拒馬河”于戰國時代的灌溉水網之大德,到為秦國所垂涎而上演了荊軻刺秦王的“圖窮匕現”,酈道元道出了人的欲望可以改變“含和之水德”之演變。再記“澡水”,東入漁陽清泉至潞,更為微津成川流,揚了幽燕水之美德。又記“濕馀水”,導源關山、南流歷故關下,山岫層深,曉禽暮獸,寒鳴相和凸顯自然美。又記述“氵纍水”,秦始皇不滿郡人王次仲變倉頡舊文為今隸書,奇而召之,三征而不至,始皇怒其不恭,令檻車送之,仲發于道,化為大鳥,翻飛而去,落二翮于斯山……描繪出幽燕人士不畏強權的人性美。

幽燕之水的水德,自古就傳承了水精神之根脈,是京杭大運河之水利、水文化發展的源頭,是照亮幽燕文明和真、善、美的精神燈塔。

從公元七世紀起,隋煬帝開鑿從洛陽到涿郡(今北京通州)的通濟渠,形成北至涿郡、南達余杭(今杭州),全長2500多公里的南北大運河;到元朝進一步開鑿會通河、通惠河,打通北京至杭州的大運河,實現京杭大運河的全線貫通;再到明清的完善與整治,京杭大運河不斷澤及萬物、繁榮經濟、集聚人口、積淀市鎮,融合民族、國家一統中散發出水之大德。

一條流動的財富之河、商貿之河。元定都大都,使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徹底分離——《元史·食貨志》載“元都于燕,去江南甚遠,而百司庶府之繁,衛士編民之眾,無不仰給于江南”。然而,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和海運航道的開辟,使江南經濟重心與北方政治中心緊緊連接在一起,使原來的“關東之漕”與“江淮之漕”轉變為“江南之漕”。

這改變了延續千年之久的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漕運體系,確立了以大都為中心的新的漕運體系,進而奠定了明清兩代的漕運體系。從此,作為南北唯一的水路運輸大通道,大運河不僅是漕運之河,更是商運之河、民運之河。

如此,大運河如一條紐帶,把五大流域的經濟緊密聯系在一起,將南方出產的絲綢、茶葉、糖、竹、木、漆、陶瓷等物資源源不斷運往北方,北方的松木、皮貨、煤炭、雜品等也經運河源源不斷運往南方。

南北貨物借助漕運,上下走集,銷售各地,大大帶動了運河沿岸貿易的繁榮,推動了一批沿河城鎮的興起。可以說,“天下大命,系此一河”,運河承載了整個帝國的命運。

一條促使人口大流動、大聚集之河。每年數以萬艘漕船及商船、數百萬石漕糧與商品,給運河沿岸帶來了大量人氣與無限商機,帶來了人口大流動,催生出一批新興的聚集地。元代,大運河兩端的北京、杭州分別成為當時世界上最著名的聚集地:大都是世界的經濟貿易中心,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工商業中心。

與此同時,通州、天津、臨清、濟寧等一批新興運河聚集地相繼崛起。明代詩人曹代蕭有詩云:“潞水東灣四十程,煙光無數紫云生。王孫馳馬城邊過,笑指紅柳聽玉箏。”描寫潞河與永定河交匯處的張家灣美景。當時,張家灣既是京東第一大天然良港,又是繁華的市井小鎮,所在地通州更成為“水陸要會”“百貨所聚”之地。

明清時期,大運河作為王朝的經濟動脈,國內外市場不斷開拓,商品經濟日趨活躍,將運河聚集地推向了繁榮發展新階段。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