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能重來 全力活在當下_每日時訊

2023-02-04 05:30:24

來源:北京青年報

2022年去而未遠,2023年新春的鐘聲敲響。這是一場道別,也是一種重逢——在改變中與曾經的自己道別,也在改變中與新的自己重逢。歲末年初,我們該如何回顧、如何記憶,又當如何展望、如何求索?

同去年此時一樣,《天天副刊》的“年終問卷”再次與讀者見面。九個簡單的問題,迎來很多不同的回答。這一年,“每個人都不容易”,在這“不容易”的歲月,又有什么是我們“不更易”的精神追求?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對您個人而言,如果用三個關鍵詞來記錄2022年,您會選擇哪三個詞?為什么?

楊再春:

關鍵詞1:平常心

在有著很多不確定性的2022年,我常常會想起杭州靈隱寺的一副對聯:“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有時太希望追求“事事如意”,反而會事與愿違。這一年,我常提醒自己,用更多的“平常心”面對生活和工作中一切未知和不可控,無需追求盡善盡美,“平常心”會給生活帶來更多輕松感和幸福感。

關鍵詞2:不服老

俗話說“人到七十古來稀”,我八十歲了,經歷了幾次癌癥手術,可我的性子比較倔強,并不愿“躺平”度過晚年。雖然年齡不斷在增長,體力肯定不如年輕時,但我這“不服老”的心態始終如一。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把中國傳統文化的書法藝術不斷傳承下去,生命不止,教學不停。

關鍵詞3:期待

除了愛好書法,我還是個攝影發燒友。疫情前,每年我都會和影友一起驅車兩三萬公里,馳騁祖國大地,北到漠河,南到三亞,東起撫遠,西至紅旗拉普……2022年我一直懷著期待的心情,希望疫情逐步轉好,活動可以更加自由。隨著現在全國各地放開的腳步,我也繼續懷著這份期待步入2023新的一年。

王磊:我想應該是三個“友”字組成的詞:網友相見、勝友如云、呼朋喚友。

我的工作經常要下沉到基層學校,去聽課、調研、培訓等等,都是需要面對面交流,但是因為防疫需要,想肉身見面是不可能了,大家都是線上辦公、線上教學,所以我也得調整工作方式,把線下的工作放到線上來,原來的面談都改成網聊了。

在這期間也有很多的不適應、不順暢,好在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盡最大努力克服,保證工作圓滿完成。大家既是同事,也是戰友,這是勝友如云。

到年底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調整,我們也成功扛過了最艱難的階段,大家終于可以在線下相見了,所以每個人都很開心,那就呼朋喚友,嗨起來,燥起來,享受生活的美好。

李光潔:

幸運——幸運地參與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和許多優秀的導演和演員合作。

成長——陪伴小朋友,和小朋友一起長大,為人父母的我們也在成長。

堅持——在工作上堅持自己的標準和態度。

這“每個人都不容易”的一年中,您在疫情中闖過的最大難關是什么?

楊再春:我闖過的最大難關是自己身體上的病痛。年初,全身體檢時意外發現腫瘤。從2011年至今,這已經是第三次了。2022年3月,我在協和醫院進行了腫瘤切除手術,?4月、5月又分別進行了兩次介入的化療小手術。術后每個月到醫院進行復查,現在還每日口服靶向藥物。這個過程對于我的身體而言是個很大的挑戰,我自己挺高興,又闖過一關。

《呂氏春秋》有言:“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石頭可以被打碎,但無法改變它堅硬的質地;丹砂可以被研磨,但不能改變它朱紅的顏色。白居易有詩云:“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這兩句話都不斷激勵我自己闖過2022年這個身體上的難關。我常對朋友說,“不容易”用書法寫出來掛在墻上其實“很容易”,身體力行去體會“不容易”,并腳踏實地堅定地走過來,是我們一生要不斷修習的課程,我想我還會不斷面對這樣的難關,那就繼續以“平常心”走下去吧!

王磊:應該就是年底“陽”了的經歷吧,發燒、咽痛、咳嗽、渾身疼、丟味覺全都感受了一輪。唯一慶幸的就是我和愛人的感染之間有一個小小的時間差,真正兩個人都趴窩的時間不算長,還留下一個能干活的,不至于讓整個生活陷入停擺。

李光潔:最大的難關大概就是大家陽了都還在繼續堅持拍攝,而且在這期間大部分是動作戲,這種體驗是從來沒有過的。

2022年的疫情中,有沒有一段親身經歷,曾帶給您溫暖和感動,讓您很難忘、很受鼓舞?

楊再春:10月,我收到一段視頻,讓我感到特別溫暖,也很受鼓舞。視頻是從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柯寨鎮張家灣九年制學校發來的。很多年來,我一直在為不同的公立學校公益題寫校名,以往更多是在出差或攝影旅行途中遇到的學校。疫情這幾年沒怎么出門,從2022年開始,網絡上陸續有一些公立學校聯系到我們工作室,我就通過網絡和他們相識相知,并通過網絡聯系,為這些學校題寫了校名。

在我收到的這段視頻里,很多位小朋友坐在新制作好的校名前,小臉上充滿笑容,朝著鏡頭一起揮手,齊聲說著:“楊爺爺好!楊爺爺好!感謝楊爺爺為我們學校題寫校名!”看著孩子們的笑容,我心里暖呼呼的,尤其是在不能和孩子們近距離接觸的限制下,這樣的視頻更是尤為讓人感動!

我想一定要把這件事繼續做下去,讓孩子們在小的時候就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到中國書法之美,也許會在他們心中種下一顆小小的種子吧!

王磊:年初的時候,我所在的城市疫情防控形勢比較緊張,作為黨員我報名成為了防疫志愿者,我們去了很多沒有物業的老舊小區,維持出入秩序,搬運防疫物資,組織核酸檢測,給歲數大的老人家送點菜,捎個藥什么的。當時大家都挺疲憊,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當時有一個大娘,特心疼地跟我說:“哎喲,這孩子太不容易啦,自己爹媽都顧不上,還來管我們。”

我當時就說:“大娘您別擔心,我爸媽還年輕。再說了,我來照顧你們,同樣也有別人家的兒女替我照顧我父母嘛,咱這相當于能量守恒了。”說完我倆都笑了。那一刻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惦記,是最讓我感到溫暖的。

這一年中是否有哪一刻,是您想重新來過的?

楊再春:2022年末到新年年初,我陸續收到一些老友、老同學離世的消息,這讓我分外難過。如果有機會重新來過,我真希望自己在這一年里,有機會更多地和老友敘敘舊,聊聊天,見見面。我始終相信,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和愛的傳遞,是世界上最美好、最珍貴的東西,也是我們生活中克服困難的力量源泉。

王磊:沒有。可能是因為研究歷史的人,都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歷史不能假設,生活不能重來。所以我更關心的是全力活在當下,努力迎接未來,而不是幻想改變過去。

李光潔:和家人的相處時光里有太多難忘的瞬間,我希望時間永遠停留在那一刻或者重新來過。比如,給小朋友洗澡時,他拿一個玩具小鯨魚對我說:“爸爸你看,小鯨魚準備跳水了,它準備好了,準備1,2,3……”我看著小朋友,以為下一步他會把小鯨魚扔進水盆里,結果小朋友數完3之后一直數到了29。本來的小鯨魚跳水突如其來地變成了數數。

2022年,哪一種“全新事物”進入了您的生活?給您帶來什么變化?

楊再春:疫情3年,我一直在嘗試一個“全新事物”——通過短視頻平臺,進行傳統書法文化的教學與傳播。雖說已經做了將近3年,但對于我這個80歲的老頭子來說,其實每一次選題、拍攝,還都是一個全新的學習過程。原來我通過電視講座、出版書籍、回復讀者來信為學生答疑解惑,那些是我相對熟悉的事情。但現在,要通過兩三分鐘的短視頻去做教學,如何將更豐富的內容用最有趣精煉的語言,最清楚明白的方式充分表達,還需要我不斷去學習、琢磨和探索。

書法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承載著漢字的歷史。在互聯網時代,我想嘗試用符合大眾口味的“快餐”文化,用新穎的傳播方式,吸引更多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去喜愛書法藝術,讓大家把“快餐”慢慢吃、慢慢品,和我一起體會其中無窮的樂趣。

王磊:我們家多了一位顏值爆表的新成員,是我養的一只布偶貓,叫多肉。它會在我工作的時候撒嬌拖我后腿,又會在我賴床的時候喊我起床去干活。寵物的陪伴極大地緩解了我的焦慮感,也讓我無形中成長了不少,變得更有責任心,更有奮斗欲了。

李光潔:這一年小朋友長成了“全新事物”。他會說話了,逐漸有了自己的思維,每天都會問各種“為什么呢”,我和妻子隨時隨地回答著各種意想不到問題。

這一年中,會有一些作品(無論書、影視劇、綜藝、脫口秀、展覽,還是短視頻、網課……)給您留下較深印象,您會選哪兩個分享給大家?理由是什么?

楊再春:一位朋友推薦給我一本小冊子,費新我先生所著《我的寫字生活》。費老把寫字當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沒有說教,完全是自己學習書法的親身經歷,感人又實用,讓我產生很大的共鳴。這讓我想起之前兩本書,沈尹默先生所著的《學書有法》和啟功先生的《給你講書法》。這幾本小書共同特點是,并非大部頭的高深學術作品,卻又是老先生們一生對于書法藝術探索的精髓,讀起來毫不費力,妙趣橫生,收獲頗多。

沈尹默先生的行書可稱為大師,我年輕時就酷愛沈先生的書法。啟功先生是我的老師,我自己許多出版的書稿都是經過啟先生親自審閱并不厭其煩幫助我修改后才最終出版的。費新我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書畫大家,他在右手不能書寫后,又重新苦練左手的神奇經歷令我非常欽佩。

雖說是三位書法方面的大師,卻都給我們留下了最樸實、最通俗易懂的文字,娓娓道出書法藝術的奧妙。他們是真正的中國傳統書法普及教育的先驅者,更是我永遠的榜樣!

王磊:居家期間,我重讀了一遍流沙河老師的《白魚解字》,我手里的版本是手寫稿的影印版,上面密密麻麻都是各種涂抹、增刪的痕跡,一字一句,一筆一畫中都讓我感受到了老前輩的嚴謹與認真。

同時我在這一年也完成了一本我很滿意的作品《人間驚鴻客》,用一個歷史研究者的腦洞去解讀了二十位古代的大文豪,講那些語文老師在課上不會講的“冷知識”。比如李白為什么總當贅婿啊,蘇軾為什么走到哪吃到哪啊,唐伯虎有沒有娶過秋香啊。看過的人會覺得,哦,原來你是這樣的李白啊,杜甫還有我不知道的另一面啊。能讓讀者擁有獲得感,對我來說就是一件特別有成就感的事情。

李光潔:這一年里有“諸葛亮”“曹立新”“趙壘”這些真真切切的人物呈現給觀眾,還首次嘗試了真人秀節目和脫口秀。

這一年您做成的最滿意的一件事是什么?

楊再春:2022年我最滿意的是歷時3年創作的一本書《小詩與對聯創作百圖》出版了。創作這本書的初衷,是希望將我幾十年書法教學與研究和臨習眾多先賢優秀作品的經驗,以少字數作品的形式給書友們做一個示范。五言七言對聯和二十個字的絕句詩,既是初學書法的朋友們容易上手的學習內容,又可為有一定書法學習基礎的朋友提供創作上的參考。這本書中的120幅作品我反復書寫,盡量做到滿意,沒想到寫書本身并不是此書出版最不容易的部分。這一年間,和設計師、編輯溝通只能通過網絡,見面不易;印刷廠受疫情影響,開機不易;讀者購書,遇到年末疫情,快遞送達不易。所以雖說是本不厚的小冊子,但拿到成品書的一刻我還是非常開心的!

王磊:我以“半個”主持人的身份,參與了遼寧衛視新推出的綜藝《王牌搭檔》的錄制。這是一個兼具問題提出者和知識分享者的雙重身份,和各路答題大神的現場切磋,讓人在哈哈大笑中獲很多有用的知識。這讓我感覺自己的講臺被擴大了無數倍,能讓更多的人聽到我的聲音,是我最開心的事。

李光潔:平平安安地度過了這一年。

年頭歲尾,如果您有一番話一直想說給某個人卻始終未能說出口,它是什么?對誰?

楊再春:這個問題我想稍微擴展一下回答,不具體指某個人,而是想說給多年來一直支持、愛護我的每一位書友、網友。從80年代開始,一直到今天,大家認真聽著我的講座,學習我出版的書法書籍,現在又繼續刷著我的短視頻。正是因為有了你們的肯定,我才能夠一直從事著自己熱愛的書法創作與教學工作;因為有了你們的鞭策,我才有動力不斷精益求精,在書法藝術上追求進步。你們給予了我無窮的力量和勇氣,用積極向上的心態去面對自己人生中的困難。這些發自肺腑的感謝,便是我這個老頭子年頭歲尾最想說的一番話。

王磊:這個也沒有。可能是因為東北人的性格屬于比較“莽”的那種人生態度,心之所念,口之所述,有什么都直說,可以被拒絕,但絕不能留遺憾。

2023年,您可能已經給自己設立了些小目標、flag,選兩三個跟我們分享一下(且不去管它們能否實現)?

楊再春:我是個出版人,所以2023年給自己設立的小目標還是和出版新書有關。《行草章法》是我在80年代首次出版的書,至今再版很多次,印刷幾百萬冊。記得2011年5月在中國美術館展覽期間,還有多位書友帶著已翻閱得有些破舊的20余年前首版的《行草章法》前來請我簽字留念,我甚為感動。重新出版《新行草章法》的工作已持續幾年了,因為作品內容、品類眾多,我也是寫寫停停,反復斟酌修改。這次籌備新書的同時,我還希望配套錄制視頻教學的課程,希望新書和課程,能早些和讀者朋友們見面。

王磊:一年寫完三本書!減肥成功,讓體重重回十年前!讓更多的人,喜歡上歷史,也喜歡上我。

楊再春問卷采寫/本報記者?韓世容

李光潔問卷采寫/本報記者?張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