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內外覓“虎”蹤

2022-01-27 07:35:02

來源:北京日報

金牛辭舊歲,玉虎迎新春。古代視虎為“鎮祟辟邪、保佑安寧”之神獸,被譽為“百獸之王”。在北京數以萬計的地名中,以“虎”而稱的可不少,且多有趣聞與掌故。

石虎胡同何其多

歷史上京城以“虎”而稱的街巷胡同有近20條,多因景觀、建筑或地形得名。民間視虎為鎮物,以石雕之,多呈蹲狀,放置于胡同口或宅院門前。石虎胡同位于東城區崇文門外大街西側,北起東茶食胡同,南至珠市口東大街,形成于明代,屬正東坊,清乾隆年間改稱石鼓胡同。據《宸垣識略》記載:“永壽寺在石虎胡同,系古剎,有敕建賜額。”古剎舊址在3號院,1956年拆除。據傳胡同內有擊鑿石獅虎或石鼓的工匠作坊,因而得名。清宣統年間又改回稱石虎胡同,民國沿用,1965年改稱珊瑚胡同,現已拆除。

大石虎胡同位于西城區德勝門內大街中段路東,東起松樹街,西至德勝門內大街。明代稱石虎兒胡同,清乾隆年間稱石虎胡同。1965年為區別于市內的其它石虎胡同改稱大石虎胡同。清雍正元年至六年(1723年-1728年),正黃旗滿、蒙、漢軍都統公所衙門設在胡同內,乾隆朝至清末為正黃旗蒙古都統公所衙門。

小石虎胡同位于西城區西單北大街東側,東起橫二條,西至西單北大街,明清均稱石虎胡同,因巷內一古剎門前有石虎得名。1965年整頓地名時更名為小石虎胡同。明末東閣大學士、宰相周延儒的府第在胡同內,清初成為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府邸,因清皇太極十四女恪純公主下嫁吳應熊,故俗稱“駙馬府”。康熙年間成為右翼官房,雍正三年(1724年)改為右翼宗學,曹雪芹曾在此當差,并開始構思《紅樓夢》。

石虎巷位于西城區廣安門內大街,北半部為東西走向,南半部為南北走向,東起長椿街,南至廣安門內大街,因街巷口置一尊石虎雕像,清代稱石虎胡同,1965年更名為石虎巷。

五虎廟里供著誰

五虎廟位于東城區體育館路東端南側,據《北京市崇文區地名志》載,五虎廟建于明代,廟內塑有三國時期蜀漢關(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像。明朝時此廟是崇南坊一著名寺廟,清康熙年重建。據清《宸垣識略》記載,五虎廟已無碑可考,惟殿前古松二株,濃陰滿院,蓋二百余年物也。后毀于火。關圣加封帝號。今前殿只奉關帝,而五虎之名仍舊。清乾隆時廟已殘破不堪,但其地名沿用至民國。1955年新建北京體育館,正在原五虎廟遺址。

海淀區有兩座老虎廟,一座位于花園村附近,而今古廟雖廢,但有碑刻記述了其得名經過:“西郊多山,亦多古剎,昔叢林間有虎出沒,為佑香客平安,乃于出城去西山要道立虎廟以祓禳。廟已早傾圮,石虎亦久埋沒,然此處仍沿稱老虎廟。”另一座老虎廟位于學院路街道東南部,因它比大鐘寺興建還早,故有“先有老虎廟,后有大鐘寺”之說。

三虎橋位于海淀區東南部,是紫竹院南側河渠上的古石橋。明代《帝京景物略》記載:“神虎橋,橋四石虎。萬歷(年)中,其一虎夜逸,曉得之田間,北去橋一里,不更返也。”由此可見,三虎橋初稱“神虎橋”,橋上曾有四只石虎,后來丟失了一只,故名“三虎橋”。《日下舊聞考》稱:“神虎橋,三虎今尚存。”清代詩人查慎行在途經該橋后,賦《三虎橋》詩:“馬驚左右顧,橋滑路難取。”今古橋已無蹤跡,地名被沿用,有三虎橋小區、三虎橋北路和三虎橋南路。

虎坊原來養老虎

虎坊橋、虎坊路與虎坊里位于西城區南部,皆因鄰近明代虎房(城)得名。清代程迓亭在《箕城雜綴》中稱:“虎坊橋在琉璃廠東南,其西有鐵門,前朝虎圈地也。”所謂鐵門,即虎房加裝的大鐵門,以防老虎出逃,其舊址即菜市口東北側的鐵門胡同。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增筑外城時,在虎城東側一條南北走向的明溝上修建了一座通往虎城的橋梁,稱“虎房橋”,清代諧音為“虎坊橋”。大學士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多次提到“虎坊橋”之名:“余虎坊橋宅,為威信公故第。”威信公指清初將領岳鐘琪。虎坊橋大致在今珠市口西大街與騾馬市大街東西相接、南新華街與虎坊路南北相通的十字路口附近,早已無存。民國初期將虎城附近的明溝改為暗溝辟為道路,稱“虎坊路”。以后這一帶建成居民小區,因鄰近虎坊路而得名“虎坊里”。

海淀區和朝陽區各有一個稱虎城的地方。朝陽虎城村在廣渠門外,為元代皇家豢養老虎之所,初在大都城內,元末明初廢棄,形成聚落稱“虎城村”,后稱“老虎洞村”。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成居民區,今稱農光里,尚有“虎城中學”在此。

海淀虎城位于圓明園南部,虎城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呈長方形。南墻有一門,養虎苑戶住在南墻外房舍。虎城有道隔斷墻,將虎城隔成兩個小院,一院內建觀虎樓(俗稱看虎臺),城上有雉垛,下有券門,南有靠墻馬凳,可達城上樓內。另一院內有房數間,隔墻分布閘板門三個,墻體切面為梯形,墻基和內外墻皮均是城磚,墻頂寬一米,外墻的頂部設有出水石槽,長達兩米。虎城在雍正、乾隆、嘉慶三朝沿用,后因老虎走失再加之國勢衰敗,虎城逐漸坍圮,圍繞虎城蓋起了民房,并形成南北走向的胡同。

山中有虎山似虎

還有一些地方,因傳說山中有虎或者地形地貌似虎而得名。

白虎澗位于昌平區陽坊鎮,屬太行山余脈,因山峰錯落,山石呈白色,綿延數里,猶如數百只白虎盤臥,稱“百虎澗”,后諧音為“白虎澗”。元代在其東側形成村落,明代設軍屯稱“白虎澗屯”,清代分為南北二村,稱“前白虎澗”和“后白虎澗”。

臥虎山位于昌平區十三陵出口處西側,原稱“蘑菇山”,明初在此建陵后諧音為“臥虎山”,并與東南側的龍山相對,取“左龍右虎護皇陵”之意。

龍虎臺位于昌平區南口鎮,元代成村,村址位于高臺之上,北有虎峪山,西北鄰關溝,以虎踞龍盤之勢而得名。

虎峪也在昌平區南口鎮,因山中多水潭洞穴,曾有老虎出沒而得名。山崗呈暗棕色,局部呈土黃色和紅色,正午陽光照射下行人衣服被映成金黃色,故有“虎峪輝金”之稱,為“燕(昌)平八景”之一。明隆慶《昌平州志》稱:“州(昌平)西十數里為虎峪,下有土岡,名小金山,在西山口之內。其山崗不甚大,日午,人過山下,衣面映如金黃色。”

延慶區關溝南端也有一個虎峪,是一條山高林密的山谷,“居庸八景”之一“虎峪晴嵐”說的就是這里。明代《西關志》載:“本關東南二十五里有山,勢若虎踞,遠映晴輝,嵐光耀日,習習谷風時出其下。”谷口外有龍虎臺,元代設帝王駐蹕行宮。

密云區與河北省灤平縣交界處也有一座臥虎山,山勢略緩,嶺脊向東延伸,因遠眺似臥虎狀而得名。

石虎山位于順義區東部,山體由白云石、花崗巖等構成,遠望形似一只橫臥的石虎,故此得名。

虎頭山位于石景山區北部,海拔387米,山體長約三里,峭壁陡峻,巨石崢嶸,形似虎頭,故名。山上有長安寺、靈光寺等古剎。其中靈光寺有高51米的八角密檐十三層佛牙舍利塔,為西山標志性建筑。

黑虎峪位于平谷區北部,清代成村,因西山上的黑石崖似虎狀而得名,山勢為東西走向,主峰海拔350米。

虎山位于海淀區管家嶺村西,海拔295米,遠望山勢如一只老虎。

老虎嘴位于海淀區香山南麓,海拔297米,因山勢如老虎張開的大嘴得名。

花虎溝位于朝陽區西北部,早年間該地土溝縱橫,據傳明朝時溝內曾出現過一只花色斑斕的老虎,其出沒的溝壑就被叫成了“花虎溝”。清代時土溝相繼消失,變成土崗子和農田,并形成村落,仍以“花虎溝”相稱。今村落消失,地名尚存。

上虎叫村和下虎叫村位于延慶區劉斌堡鄉,地處深山溝之中,早年間曾有老虎出沒,村民常聞虎叫,故稱“虎叫溝”。山溝南北兩側各有一村子,溝頭上方稱“上虎叫村”,下方稱“下虎叫村”。

老虎溝門地處懷柔區西部,據傳清代附近有老虎出沒,因此地為一山口,故稱“老虎溝門”。

老虎澗地處平谷區東部,據《北京市平谷縣地名志》載:老虎澗,清同治年間成村,始稱老鼓澗,因東山崖上有石,山風乍起時,擊石似鼓聲,取其諧音得名,后演化為“老虎澗”。1950年由密云劃歸平谷,聚落沿溝谷散列分布。

關鍵詞:

推薦閱讀

京城內外覓“虎”蹤

發布于

“斂米放花”吉家營

發布于

《今生有你》真情實感高于一切

發布于

徐崢:含蓄比直白更動人

發布于

透過朋友圈 洞見人生百態

發布于

您看歐陽修編的家譜,合理嗎?

發布于

唐朝詩人們的年

發布于

接受新“科技”,打造另一種團圓

發布于

跨越時空團團圓圓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