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雖小藏天地

2022-01-21 07:35:02

來源:北京日報

葫蘆,是名副其實的“全能選手”,在食物、藥材、器具、樂器、工藝品、吉祥物等多領域“跨界”,貫穿了我國幾千年的生產生活。與葫蘆有關的禮儀和神話,是中華文明的瑰寶,至今依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

葫蘆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植物,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過去,有人認為葫蘆的原產地是摩洛哥和埃塞俄比亞地區,因為這些地方如今仍有野生葫蘆的存在,但這種說法存有爭議,所以葫蘆的“祖籍”至今仍是一個謎。

從現有考古研究來看,葫蘆起源于世界上的多個地區,是最古老的作物之一。可以明確的是,葫蘆是一種老資格的馴化植物,是原始先民借以維持生存的食物。

史料記載,最古老的葫蘆是從秘魯的阿亞庫橋洞穴中出土的,推斷為公元前1.2萬年以前;日本從浜貝冢出土了8500年前的葫蘆和種子。我國考古人員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中發現了葫蘆種子和瓠(音hù)皮,說明在距今大約7000年前的新石器前期,先民就已經開始積極利用葫蘆。

葫蘆的遺存在世界各地都有出土,相關的文獻記載以我國為最多。據古文字學家考證,有關葫蘆的文字記載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那時已有像葫蘆之形的“壺”字。在我國古籍文獻中,有關葫蘆的記載最早可追溯到《詩經》中,如《邶風》《衛風》《小雅》等篇章中出現的“匏”“瓠”“甘瓠”,均指葫蘆。之后,記載葫蘆的文獻更多,據清代《古今圖書集成》統計,提到葫蘆的古書有近百部(篇),至于葫蘆的名稱更是紛繁多樣,如瓠、匏、壺盧、蒲蘆、胡盧,還有機盧、瓤蘆、范盧、扈魯等。直到唐朝,“葫蘆”的稱謂才開始流行起來。

最早的“浮水神器”

原始氏族部落社會時期,先民們都是傍水而居,自然離不開渡水工具。在舟船產生以前,最原始的渡水工具就是葫蘆和筏。

在古代,葫蘆由于它成熟時密度很小而被當作浮水用具。從歷史記載中看,葫蘆是先秦時期重要的水上工具。《淮南子·物原》中有“燧人氏以匏濟水,伏羲氏始乘桴”,所謂“匏”指葫蘆;“桴”即筏,是以竹制成的。《詩·匏有苦葉》提到:“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漢代齊后蒼注釋說:“枯匏不朽,利以濟舟,渡踰江海,無有溺憂。”即便是乘木船,古人也常隨身攜帶葫蘆。《鵑冠子》書里就有“中流矢船,一壺千金”的說法。這個“壺”,指的就是葫蘆。

渡水腰舟又稱渡水葫蘆、葫蘆舟,是海南黎族先民賴以生存的水上交通工具之一,至今仍有黎族地區保留使用,2007年入選了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黎族人制作葫蘆舟時,一般采用高50至60厘米、腹徑40厘米的成熟葫蘆,周身用藤或竹編結網套住。底部編織竹圈以便于在水中抓緊葫蘆,在頸部開口取出瓜瓤,并蓋上皮蓋。游渡時利用浮力的原理,與救生圈類似。

葫蘆舟對黎族人而言,不僅是不可或缺的生產生活工具,還是一種簡單的運載工具,過河時將衣服、干糧等物裝在葫蘆內,然后蓋上皮蓋,即使遇到風浪,衣物也不會受潮。幾乎每戶依江河而居的黎族村民,都收藏有三四個葫蘆舟掛在房檐下,有些葫蘆舟已使用了兩三代。

葫蘆舟的使用延續了好幾千年。濟源市博物館收藏了一套葫蘆舟,四個葫蘆排列成菱形,每個葫蘆上下各套一個荊條圈,上下荊條圈間“之”字形編綴麻繩,葫蘆間用木條固定連接,簡便易行,使用靈活。這套葫蘆舟是濟源留莊民兵營在1947年8月為陳謝大軍強渡黃河護航領渡的工具,為研究中國解放戰爭史提供了實物依據。

藥食同源的美味

最初,人們關注葫蘆是因其天然的使用價值。

葫蘆最早是作為一種蔬菜進入人類生活的,它的嫩果實可以炒食,葉子能夠做菜羹。《詩經》中有很多將葫蘆作為食物的記載,《詩經·小雅·瓠葉》曰:“幡幡瓠葉,采采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嘗之。”說的就是古人烹調葫蘆葉招待客人的情景。漢代毛亨解釋:“幡幡,瓠葉兒。庶人之菜也。”也就是說,葫蘆葉是先秦時期平民大眾常吃的蔬菜。

《詩經·豳風·七月》中說:“七月食瓜,八月斷壺。”《詩經·小雅·南有嘉魚》中說:“南有樛木,甘瓠累之。”《管子·立政》中指出:“……瓜瓠、葷菜、百果不具備,國之貧也……瓜瓠、葷菜、百果具備,國之富也。”這說明葫蘆在當時是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食物。《漢書·食貨志上》強調,“瓜瓠果蓏(音luǒ)殖于疆易”,即在邊角地種植“瓜瓠果蓏”。我國最早記載葫蘆種植工藝的是西漢時期的農書《氾勝之書》,其中包括一節“種瓠法”,記錄了百姓通過嫁接等技術使得人工種植的葫蘆比野生葫蘆大上幾倍的事。

東漢《釋名》記載:“瓠蓄,皮瓠以為脯,蓄積以待冬月時用之也。”說明當時人們已經將瓠制成脯,當作干糧儲備。而關于葫蘆最精彩的食用描述見于王禎的《農書》:“匏之為用甚廣,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煮作葷羹,可蜜前煎作果,可削條作干。”“瓠之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無窮,烹飪咸宜,最為佳蔬。”此外,《紅樓夢》第四十二回寫道:平兒對劉姥姥說:“到年下,你只把你們曬的那個灰條菜干子和豇豆、扁豆、茄子干、葫蘆條兒各樣干菜帶些來,我們這里上上下下都愛吃這個。別的一概不要,別罔費了心”。由此可見,古時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歡吃葫蘆條制成的干菜。

葫蘆還是一種藥食同源的作物。《神農本草經》中就將“苦瓠”當作利尿消腫的藥物,后來的《傷寒類要》中也提到苦葫蘆可用于治療黃疸。《本草綱目》記載了葫蘆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消腫、止渴除煩、通淋散結的功效,針對典籍中葫蘆的不同叫法和品種,李時珍還做過分析:“后世以長如越瓜、首尾如一者為瓠,瓠之有腹而長柄者為懸瓠,無柄而圓大形扁者為匏,匏之有短柄大腹者為壺,壺之細腰者為蒲蘆。”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從葫蘆中分離出的兩種胰蛋白酶抑制劑,對降血糖有一定的效果。

匏器之美勝金玉

作為葫蘆文化最精彩華章的匏器,又稱葫蘆器,是一種將天然美與人工匠意合為一體的傳統工藝品。范匏成器,就是把初生的嫩葫蘆納入模范(模子)中,使它長成各式各樣的器物。果實成熟后形態方圓,全隨人意;不施刀而花紋款識,宛若雕成,可以說巧奪天工。

唐代之后,匏器制品流傳到日本,“唐八臣瓢圖”就是其中之一。這件匏器形似蓋罐,圖像為人物三組、共九人,畫意頗具唐人風格。

明謝肇淛《五雜俎》中說:“葫蘆(器)多有方者,又有突起成字為一首詩者,蓋生時板夾使然,不足異也。”可見到了16世紀,帶各種花紋、文字、詩詞的范制匏器已不罕見。范制技術在清初被引入宮廷,在康熙和乾隆兩朝達到鼎盛時期,據《西清筆記》說:匏器“瓶、盤、杯、椀之屬,無所不有。陽文花鳥山水題字,俱極清朗,不假人力。”康熙認為匏器之可愛足勝金玉,命人在西苑豐澤園“架匏而規模之”。而乾隆則在圓明園的長春園中建有含經堂,并在其中廣植葫蘆。乾隆曾制詩以明愛匏之心:“成器已將百余歲,‘康熙賞玩’識當初。置之白玉青銅側,華樸之間意愧如。”

家喻戶曉的文藝作品“主角”

別以為葫蘆只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器具,它還是很多文藝作品中的“主角”。

“葫蘆娃,葫蘆娃,一根藤上七朵花,風吹雨打都不怕,啦啦啦啦……”上世紀80年代,剪紙動畫片《葫蘆兄弟》問世,講述了七個頭頂葫蘆冠、腰圍葫蘆葉圍裙的葫蘆娃各展神通,為了解救爺爺和兄弟,與妖精斗智斗勇,最終打敗妖精的故事,給孩子們帶去了歡樂。它的主題曲更是家喻戶曉,至今傳唱。其實,《葫蘆兄弟》的創作原型來自我國民間故事《十兄弟》,大意是:有一對老夫妻膝下無子,一天妻子在河邊哭,走來一個老婆婆,問明緣由后給了她十顆葫蘆籽,讓她每年吃一顆,將來就會有十個兒子。可是這對老夫妻念子心切,第二天妻子便把十顆葫蘆籽全部吃掉,于是妻子一胎生下了十個兒子,老大是順風耳,老二是千里眼,老三是大力士……十兄弟精靈古怪,本領也各有不同。長大后,他們團結一心,懲惡揚善。

《寶葫蘆的秘密》也是一部陪伴了幾代人成長的作品,是我國著名兒童文學家張天翼1958年創作的童話,后來又拍成影片。這部作品始于夢終于夢,賦予一個葫蘆鮮活的生命。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葫蘆是善良、勇敢、正義、希望的化身。因此也有人提出疑問,為什么葫蘆有這么多好的寓意?文藝作品中“拯救世界”的都是葫蘆娃,而不是黃瓜娃或南瓜娃?首先,從其外形來看,圓鼓鼓的葫蘆具有自然的流線型美感,惹人喜愛。其次,葫蘆的音與“福祿”“護祿”相近,在道教中有驅邪祈福之意。陸游寫過數首詠葫蘆的詩作,如《劉道士贈小葫蘆》:“葫蘆雖小藏天地,伴我云云萬里身。收起鬼神窺不見,用時能與物為春。”可見道家及詩人對葫蘆的推崇。在我國古代神話故事里,葫蘆始終與神仙、道士為伴,如八仙之一的鐵拐李、壽星南極仙翁等都身背葫蘆或腰懸葫蘆。太上老君在葫蘆形的火爐里煉出長生不老仙丹,就裝在他的法寶紫金葫蘆里,《西游記》第五回中說:“大圣直至丹房里面,尋訪(老君)不遇,但見丹灶之旁,爐中有火。爐左右安放著五個葫蘆,葫蘆里都是煉就的金丹……他就把那葫蘆都傾出來,就都吃了,如吃炒豆相似。”因此,葫蘆也一直被認為是能給人類帶來福祿、驅魔辟邪的靈物。最后,葫蘆象征著“福祿”,而且多子,因此在古時廣受歡迎,很多吉祥圖案中都有葫蘆的元素,如“子孫萬代”“萬代盤長”等。豪門權貴多在家中放置幾枚天然葫蘆,置于中堂之上。因為在他們看來,葫蘆嘴小肚大的外形,具有吸財納福的功能,而且能抑制厄運趨吉避兇,因此民間有“葫蘆壓臺財運滾滾來”的說法。即使是在普通人家,屋梁下也會懸掛幾個葫蘆,稱之為“頂梁”,以祈盼家人平安順利;更講究的,還會用紅繩線串綁五個葫蘆,稱為“五福臨門”。婚禮儀式中也離不開葫蘆,蘊含著多子多福的美好祝愿。正是因為有很好的寓意,是吉祥的象征,我國有很多少數民族的起源都與葫蘆有關。

在日本,葫蘆被稱為“瓢簞”,寓意吉祥,受到民眾的歡迎和喜愛。日本有些慶典活動中可以見到千成葫蘆的身影。現在,葫蘆文化在日本依然十分昌盛,并成立了自己的葫蘆文化組織全日本愛瓢會,負責組織當地葫蘆藝術作品展覽等。

延伸閱讀

中醫為啥叫“懸壺濟世”

從古至今,人們常把中醫行醫稱為“懸壺”,頌譽醫者救人于病痛則為“懸壺濟世”。那么,中醫大夫到底懸的是什么壺呢?

從典籍記載來看,懸壺源自《后漢書·方術列傳·費長房》里的故事:“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于肆頭(指街頭)。”這里的“壺”,即“壺盧”(葫蘆)。傳說東漢時,一個叫費長房的人想學醫,有一天在街上見到一個掛著葫蘆的賣藥老翁,老翁醫術高明,凡施藥,必藥到病除,遂悄悄跟隨其后,見到老翁化作一道煙鉆進葫蘆里,知其非凡人便誠心拜師,并學成得真傳。費長房為紀念老翁,行醫時總是把一個葫蘆掛在身上,后世醫家紛紛模仿,葫蘆逐漸成為名醫招牌。

醫藥名家如陶弘景、孫思邈、葛洪等信仰道教,喜歡煉制丹藥,藥葫蘆與他們形影不離。歷代醫家行醫開業則以“懸壺之喜”“懸壺濟世”等為賀,其隨身攜帶或看病場所懸掛的那個葫蘆更成了中醫的標志。千百年來,很多醫館、中藥鋪店面都會豎一個銅制的藥葫蘆作為招牌。

關鍵詞:

推薦閱讀

葫蘆雖小藏天地

發布于

這里是北京

發布于

人類如何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困境?

發布于

發現行動的邏輯,不僅是書面的規則

發布于

模范書局創始人姜尋意外去世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