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北京

2022-01-21 07:35:01

來源:北京日報

編者的話

在這片土地上,每一天都上演著美麗的際遇,只要認真去看、去聆聽,總有一些片段會鐫刻入人生的時間軸。來聽聽吧,孩子們心中那些屬于北京的光影故事。

青春

京源學校高一(5)班 李久陽

班級合唱比賽將近,我們已經排練了數次,但每每開口,總覺得少了點什么。回到家,我找到熱愛音樂的父親,希望得到他的指點。

“怎么,遇到什么困難了?”父親坐在沙發上,關心地問。

“學校組織了愛國歌曲合唱比賽,我們班唱的是《我的中國心》,大家都覺得這首歌特別有韻味,但又唱不出來。您不是愛唱歌嗎,給我指導指導唄!”

“行啊,你先清唱一段我聽聽。”

看我拿出曲譜,父親皺皺眉說:“是詞記不住,還是怕跑調啊?唱吧!自信一點。”

其實歌詞我記得很熟,畢竟是小學就聽過的歌,但這樣手里空空,不免心生緊張。我吸了口氣,起調便唱了起來。

“河山只在我夢縈,祖國已多年未親近……”

一段唱罷,我看向父親。他凝望著窗外,不知在看什么,半晌才舉起茶杯呷了一口,又揉了揉鼻頭。

父親轉頭看向我,說:“我之前給你講過吧?1997年香港回歸,我們廠子唱的就是這首歌。”

我這才想起,那時父親還在首鋼工作,以工人團體的身份參加了慶祝香港回歸的千人大合唱,唱的正是《我的中國心》。

“你們除了覺得這首歌好聽,還得想想作者為什么寫這首歌。無論何時何地,要有一顆赤誠的中國心,這是一種多么真摯的感情!唱歌就是要通過音樂抒發言語無法表達的感情。來,我們把當年那盤錄像帶翻出來一起看看。”

錄像中,首鋼的工人方陣在體育館內昂首挺立。工人健碩的體格是勞動造就的,也正是這寬厚的肩膀扛起了時代建設的重任。即使相隔甚遠,他們心中也必定回響著同一個聲音——我們是中國人!唱到高潮,正好鏡頭搖到動情演唱的父親,他的頭發黑亮,眼里泛著微光。那一瞬間,我心如觸電,轉頭看向身旁的父親,盡管他的身材已不再壯碩,白發爬上鬢角,但那深情似水的眼神竟然一模一樣。

聽著首鋼工人方陣深情的歌聲,我的內心深處仿佛也產生了音樂的共鳴。但這一次,我心中的歌有了特別的韻味,這韻味是父親通過青春傳遞的。一首老歌,原來真的可以跨越時間,將幾代人的青春相連——“流在心里的血,澎湃著中華的聲音,就算生在他鄉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

那年,父親正青春;而今,我也正青春!如今的首鋼,已完成蛻變,冬奧場館在這里展現風采。不管是當年的“火”,還是現在的“冰”,愛國的熱情、凝聚的力量在首鋼、在京華大地、在一代代青年人的心中傳遞。指導教師 王燕芳

分享

文匯中學初三(1)班 禹諾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故鄉總是讓人偏愛,一棵老樹,一方水塘,一條老街,一種腔調,都會時時勾起你的鄉情,而我心中的鄉情是酸甜的。

“冰糖葫蘆,賣冰糖葫蘆嘞!”兒時記憶中,在窄小而充滿煙火氣的胡同里,小販們推著車穿梭,不時發出悠長的吆喝聲,伴著人聲、自行車鈴聲,匯集成一幅美麗的聲音畫卷。

一看到有人賣糖葫蘆,媽媽就會讓我自己挑一串。冰糖葫蘆的口味雖多,我卻對山楂情有獨鐘。紅彤彤的山楂果裹上一層亮晶晶的糖衣,像極了過節時喜慶的燈籠,看上去就讓人心情愉悅。一口咬下去,酸味立刻充滿口腔,眼睛不由自主地瞇起來,很快舌尖又傳來了冰糖的甘甜。糖渣在口中被嚼碎,發出清脆的聲響。每當這時,媽媽就會小心翼翼地盯著我,等吃完一個山楂果,她就折斷上面的一截竹簽,直到我吃完。

前幾天放學路過街邊小吃店,我和爸爸又看到了冰糖葫蘆。“來串糖葫蘆,謝謝!”我倆同時脫口而出,不禁相視一笑。我像小時候一樣,仔細端詳著每一串冰糖葫蘆,挑了一串山楂最飽滿、冰糖最多的。我吃一個、爸爸吃一個,我再吃一個、爸爸再吃一個,最后留下兩個給媽媽。媽媽其實不愛吃甜食,但她回到家看到這份愛的“分享裝”,“咔嚓咔嚓”幾口就吃光了,臉上滿是幸福的笑容。

酸酸甜甜的冰糖葫蘆,藏著我對家鄉的愛和依戀,藏著幸福和團圓。指導教師 孫靜

傳承

育民小學六年級 李奕涵

漫步在古北水鎮的青石板小路上,放眼望去,烏黑的瓦片、純白的高墻、灰色的小船,仿佛來到了江南水鄉。不遠處便是一條小河,在陽光下泛著粼粼波光。

不知不覺,我來到一個小院。撥開門簾走進去,只見墻壁、天花板上掛滿了團扇,錯落有致,有圓形的、六角形的、梅花形的,扇面上繪著花鳥、風景、古今名畫……我驚呆了,印象里團扇只是一把消暑納涼的扇子,沒想到竟然如此精美。

屋里有兩位手藝人正在制作團扇,一位年長,一位年輕。

年輕師傅雙手輕輕捏住一條打磨好的竹條放在火上烤,等竹條微軟后,把竹條放在畫好的模板上,小心翼翼地彎成圓形扇框;然后拿出新竹,慢慢地削細、削短,再用砂紙打磨成圓潤的扇柄;最后鉆孔、涂骨膠,一點點把扇柄和扇框連接起來。他做得一絲不茍,其間不時向老師傅請教……

老師傅正在用緙絲裱扇面。她先用噴壺給緙絲噴水、用手輕拍,并把緙絲熨平;然后將骨膠涂到扇框底部,把扇框放到緙絲上用手壓實,再用圖釘把扇面固定到扇框上;最后,在裱好的扇面上刺繡圖案,針在扇面上飛快地穿梭,不一會兒,一只鳳凰的輪廓就形成了。

看到這一幕,我的內心很受觸動。原來做團扇這么難,要經過幾十道復雜的工序,沒有手藝人的精工細作、努力堅持,今天的我們很可能已經看不到這項技藝。

這次古北水鎮之行讓我明白,有著悠久歷史的團扇不僅僅是工藝品或商品,它還承載著中國傳統手藝人的執著和堅守,代表著中國歷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指導教師 潘歡歡

北京

北京學校初二(1)班 水致遠

北京,是我從小生長的地方。我眼里的北京,是兒時家旁的龍潭湖,是小學時母親單位附近的東交民巷,也是中學時學校旁的大運河;我眼里的北京,更是那有人情味兒的北京人。

美麗

北京是個美麗的地方。還記得小時候,我住在龍潭公園旁邊,時常去玩耍。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童年樂園在我腦海中的印象已逐漸淡化,但有一幅畫面始終抹不去。

那次,我在龍潭湖上游船,船至湖中心,我舉目望去,一幅畫面映入眼簾:前方的橋洞旁有游船三兩只,橋上有游人四五個,湖邊柳樹下人影綽綽,春光透過密密麻麻的樹葉,給視野里的景物抹上金輝,也罩上了一絲悠閑。

直到七八年后的現在,我才找到合適的句子來描繪這場景: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堅強

北京是個堅強的地方。三年前,我的母親在東交民巷附近工作,她閑暇時常常帶我去看巷里的建筑——德國使館、法國郵局、法院博物館、教堂……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教堂。教堂的墻是灰色磚筑成的,有兩個尖頂,聽別人說教堂正門曾經有一個小天使雕塑。而我只想著,物是人非,祖國早已脫胎換骨,不再是那個任人侵犯的國家,這些建筑的存在,會讓我輩更加懂得少年強則國家強的道理。

活力

北京是個充滿活力的地方。去年六月,我家搬到了大運河邊上。我很喜歡沿著大運河晨跑,因為不僅能欣賞運河美景,還能遇到許多充滿活力的北京人。

一次跑步途中,我看見一群頭發花白的老人在運河岸邊悠閑地騎著車,談笑風生。老人們的身板不再挺拔,但精神頭足足的,絲毫不遜于年輕人。

運河邊的跑道上,人們來來往往,有年老的,有年輕的;有跑步的,有跳廣場舞的,我眼中的他們,就像六月的驕陽,那么熱情,那么鮮活。

人情

北京是個有人情味兒的地方。從大街到胡同,無處不流露出人情味兒。

記得有一個傍晚,我和同學走到東城區與朝陽區的交界處時,手機正好沒電了,查不了導航,于是向路過的一位大爺打聽如何乘坐公交車到目的地。大爺耐心地描述了路線,還不厭其煩地回答我們提出的疑問。告別大爺,我們根據剛才記到腦海里的路線前進,可走出一段路仍然沒有找到那個公交站,正準備走回頭路時,卻看見了快步追來的大爺。

原來我們走后,大爺左思右想覺得兩個學生夜行不太安全,就想送我們去公交站。可是,我們都已經上中學了,實在不應勞煩老人家,于是再次向大爺問了路,并且謝絕了他的好意。

這一次,我們終于順利找到了公交站。我不經意地一回頭,竟然又看見了大爺。他在不遠處笑著沖我們揮揮手,回頭走了。看吧,這就是北京的人情味兒,熱情、善良、溫暖。

這里就是北京,我長大的地方,我最愛的地方。今年,北京將迎來冬奧會這件盛事。我希望,北京的風采能被世界上更多的人看到,我更加相信,這個美麗、堅強、充滿活力、有人情味兒的城市,將創造出更多珍貴的記憶!指導教師 范譯丹

印象

一七一中學初二(18)班 宋梓瑄

走上北京的這條大街,兩旁不是高樓大廈,而是朱紅的墻與綠的瓦。冬日清冷的陽光下,寒風掠過光禿禿的樹梢,鼓樓那雄偉的身姿矗立其后,顯得格外硬朗。我的腦海中不禁浮現出以往那一幕幕關于鼓樓的印象。

初見,霧色朦朧中

那是一個雪后的清晨,前一夜的霧還未散去,姥爺趁著天冷帶我前往什剎海的冰場。我蹦蹦跳跳地走著,不一會兒便有些累了,于是問姥爺:“什剎海還有多遠才到啊?”姥爺伸手一指說:“你看到那棟紅色的建筑物了嗎?什剎海就在它的南邊。”

我順著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在霧色朦朧中,一抹紅色若隱若現,依稀能辨認出是一座古代的樓宇。“那是什么?”我問姥爺。“那是鼓樓。”姥爺答道,“鼓樓里有一面大鼓,在古代,每天人們都會擊鼓報時。”

鼓樓矗立在周圍低矮的房屋之中,像是從天而降的神殿一般莊嚴而肅穆。我雖然無法看清它的全貌,但能感受到它的恢弘氣勢。不知怎的,我的耳畔仿佛響起了那清亮的鼓聲——咚!咚!從那時起,鼓樓雄偉又典雅的樣子,印在了我的腦海中。

再見,大雨滂沱時

傍晚從畫室出來,突然下起了大雨,我撐著傘匆匆走在回家的路上。

走著走著,便到了鼓樓。在大雨滂沱中,它如同一塊磐石巍然而立,雨滴落在翹起的房檐上,又慌忙跳向別處。鼓樓被雨水洗掉了灰塵,朱紅色的墻壁就像是冬日的炬火,溫暖人心。

天色已晚。望著大雨中傲然屹立的鼓樓,我仿佛又聽到了那一下下擊鼓的咚咚聲。在古往今來的無數個日子里,不管是晴朗還是陰霾,抑或是狂風驟雨,鼓樓都是像現在這樣風雨不動安如山吧?它的鼓聲在夜晚將溫暖與安逸傳遞給人們,成為人們可以依靠的港灣。

走在雨中的我心潮澎湃:希望自己以后能像這鼓樓一般,在風雨中、在困苦前屹立不倒,將溫暖與希望傳遞給更多人。不知不覺間,鼓樓那高大的身影又在記憶里深刻了幾分。

又見,碧空如洗下

大好晴天,我與同學一同游覽中軸線,行至鼓樓附近的一處樹蔭下,我們放慢了腳步。

三三兩兩的行人在此駐足,其中有位老大爺端坐在板凳上,給身邊的人講起鼓樓從元代初建,到乾隆年間重建,再到嘉慶五年重修的故事。有幾個小孩兒,在不遠處嬉戲玩耍,時而好奇地圍過來聽上一段。

在蔚藍的天空下,古老的鼓樓似乎煥發了生機。屋檐下各式的彩繪花紋在陽光照耀下格外美麗,綠色的瓦片熠熠生輝。我靜靜地欣賞著鼓樓,恍惚間又聽到了有力的擊鼓聲——今天的它見證著北京的巨變。

“鼓樓和它所承載的文化或許正如這萬里晴空,都見證著歷史,又擁有無比廣闊的未來。我如果像它一樣,在學習傳統文化的同時積極接受新思想,未來也會有無限可能。”這樣想著,我心中的鼓樓又鮮活起來。

一如初見,我的鼓樓

時至今日,我已記不清自己有多少次近距離仰望過鼓樓了,但每次見到它,都會有不同的印象,它或典雅,或雄偉,或充滿活力。我想,每個北京人心中都有一個獨特的鼓樓印象,而我心中的鼓樓,一直閃耀著璀璨的光,指引我走向未來。指導教師 趙彧

我讀名家

淺談老舍的“京味兒”

第八十中學高二(6)班 苑怡菲

老舍作為現代著名的小說家、作家、藝術家,他所撰寫的無論是小說還是劇本,都有驚世之作。其作品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京味兒濃厚。

京話京腔,京風京韻。老舍從小在北京長大,京城的風韻在他的作品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拿《駱駝祥子》中人物的對話為例:“老頭子手里呢,丟不了,甭害怕。”“趕明兒天大熱起來,再加上蚊子,眼看著好好的牲口活受罪。”寥寥數語,濃厚的京味兒撲面而來,一下子將讀者拉入小說中的世界。

“您甭嚇唬著我玩兒……”《茶館》中角色之間的對話隨便截取一段,就可以還原一場老北京人的生活對話。帶有鮮明特色的北京話,無疑為老舍的作品增加了亮點。

再說其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情節設計。仍以《駱駝祥子》為例,祥子一生三起三落,不過他的命運偶然與必然相交織,所以情節順暢又不俗套,讓我們好似真的體驗了祥子的一生。各情節環環相扣,讓人意外驚喜而又不突兀,一切恰到好處又有趣味,始終牽引著讀者的心,讓人欲罷不能。

質樸、切實的語言也是老舍的獨特之處。區別于魯迅的諷刺尖銳,區別于沈從文散文化的小說,區別于徐志摩華美的語言,老舍的語言更加平實,更加通俗易懂,其中的深意隨著閱讀的深入而讓人逐漸理解。魯迅的小說一針見血,老舍的作品則是把現實一點點撕開給讀者看,汩汩血液滲透而出,直到黑暗現實血淋淋地擺在眼前。

老舍把美好與黑暗共同揉碎在文字中,看著成千上萬的美好,被黑暗的舊社會撕碎,毀滅。在我看來,這比直面黑暗更加震撼。拿王利發、祥子二人為例,他們都曾有過人生的較高峰,但都被社會折磨最終陷入黑暗與塵埃。在我看來,這是他的作品最“可怕”之處。擁有后失去,時而天堂,時而地獄,比從未擁有,一直身處低谷,更令人難以接受。

這就是老舍,語言接地氣兒卻不簡陋,作品情節跌宕起伏但合乎情理。

這就是老舍,從北京這片大地破土而出的文壇巨匠。

關鍵詞:

推薦閱讀

這里是北京

發布于

人類如何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困境?

發布于

發現行動的邏輯,不僅是書面的規則

發布于

模范書局創始人姜尋意外去世

發布于

雷佳:為聲樂藝術未來助力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