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1 09:41:08
來源:北京晚報
“反向式育兒”是什么?年輕的父母們不再用勸說、批評等方式面對孩子的各種“毛病”,而是“順著”孩子的心思,由著孩子,用“現實感受”給孩子留下記憶深刻的“教訓”。
(相關資料圖)
做法?
冬天同意她穿公主裙出門
在零攝氏度的天氣里,小女孩執意要穿著單薄的公主裙出門,還振振有詞地說:“艾莎公主就是在冷的地方這么穿。”
孩子的媽媽沒有強行勸阻,讓孩子穿著這身公主裙,“雄赳赳氣昂昂”地乘坐電梯下樓,并全程錄像分享到網上。沒想到,網友們的反饋出奇地一致,紛紛留言力挺——“溫度會讓她清醒的。”
8歲的男孩沉迷于網絡游戲不愿上學,父母苦口婆心地講道理毫無效果。最后,父母干脆給孩子請假一周,咱就在家打游戲。起初,孩子興奮不已。但是,父母卻對玩游戲提出嚴格的要求——每天玩夠16個小時,并且制定考核指標,每晚12點還要進行復盤總結。
孩子的媽媽把這段視頻分享到網上,不少網友表示理解,還有一位網游高手主動幫忙——在線上陪孩子打游戲。結果,孩子玩到第3天,已經崩潰。孩子實在無法堅持下去,主動要求返校上學,還把作業都補齊了。
“讓孩子感受一次,會比說教一百次效果要好。”“道理說了千萬遍,希望現實教育他一遍!”“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讓孩子體驗,自己的決定自己負責,是個好辦法”……很多人力挺這種教育方法。
做法?
跟著撒潑的孩子一起哭
生活中已有不少這樣的年輕家長,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辦法,讓孩子嘗到自己任性帶來的苦頭。
4歲的成成因為愛吃糖,四顆磨牙都成了蛀牙。奶奶把糖果藏起來,他還要翻找出來吃。這天,成成又偷著吃糖,奶奶一把搶過來不停勸說:“你看你的牙都爛成這樣了,再吃甜的,就要爛得更厲害了”……成成又開始撒潑打滾兒,邊滿地打滾兒邊號啕大哭。
奶奶無計可施,成成的媽媽卻說:“沒事兒,別給他,他愿意打滾兒就讓他滾好了。”媽媽一臉冷峻地看著成成的“表演”,奶奶心疼得不行,“再這么哭下去,要把嗓子哭壞了,像上回一樣,再哭出肺炎來,又要去住院了!”
此時,成成媽媽使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一招:一屁股坐在地上,學著成成的樣子,呼天搶地哭喊起來,兩人的聲調一浪高過一浪。雖然哭不出眼淚,但媽媽傷心難過的神情也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突如其來的做法一下子把成成給“整不會”了,擦擦眼淚,一臉蒙圈地問道:“你干嗎學我啊?”
媽媽邊“哭”邊說:“我的牙被蟲子蛀爛了,好疼好疼啊,嗚嗚嗚……”結果成成學著奶奶的樣子勸說媽媽:“你別哭了,再哭會把嗓子哭壞了。”媽媽不理他,哭聲更大了。成成一時竟然忘記了自己的表演,停止哭鬧,爬起來安慰媽媽:“媽媽,你別哭了好不好?你看我都不哭了。”
等到母子倆風停雨住了,成成主動對媽媽說:“我以后一定聽話,不再偷糖吃了。”
做法?
早起上學比孩子還磨蹭
樂樂做事總是磨磨蹭蹭、拖拖拉拉,經常一邊吃飯一邊搗鼓玩具,寫會兒作業又不自覺地點開了平板電腦……面對爸爸媽媽的督促、責備,樂樂的動作反而越催越慢。怎么才能讓她改掉拖延的毛病,爸爸媽媽依照很多家長的反向式育兒經,決定試一回。
這天早上起床上學,樂樂照樣不緊不慢地刷牙洗臉,一邊刷牙還一邊玩水。見此情景,爸爸非但不著急,還用比樂樂更慢的速度洗漱,一直拖了半個小時才去做早飯。
輪到給樂樂梳辮子了,媽媽先是扎成馬尾,又說:“這個太簡單了,不好看,給你梳個蝎辮兒吧。”于是,拆了重新梳頭。“哎呀,我忘了,今天有體育課吧,蝎辮兒太松了,跑起來該散了,再換個吧。”媽媽一邊說,一邊又拆了重新開始……眼看著都已經7點半了,媽媽還在“仔細”地梳頭扎辮。這下子,樂樂有些著急了,一把奪過梳子,“哎呀,差不多就得了,我快遲到啦!”
吃早飯的時候,爸爸也學著樂樂平時的情形,吃幾口飯便停下來,鼓搗鼓搗筷子、扒拉扒拉紙巾盒,一點兒也不著急。7點50分了,爸爸媽媽也不幫她拿水壺、穿外套、戴口罩。“我該去上學啦!”結果,樂樂反過來開始催他們了。但是,爸爸媽媽仍然自顧自慢悠悠地吃著早餐。
眼看著時鐘指向了8點,樂樂自己抓起書包,穿好鞋子,央求媽媽快點送她去上學,急得眼淚都快掉下來了。最終,趕在8點20分早讀前,爸爸媽媽卡著點把她送進了校門。
放學回家,爸爸媽媽跟樂樂進行了一次長談,讓她談談早晨的感受。因為這次親身經歷,樂樂開始接受了爸爸媽媽的建議,答應以后要樹立良好的時間觀念,改掉拖沓的毛病。
給家長的小建議
反向育兒法
應該怎么用
“這種反向育兒,又叫操作條件反射理論,是常用的行為矯正方法。當孩子的不良行為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反而得到了適當的懲罰,自然就會減少該行為的發生。”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服務中心專家周凡表示。
無論在哪一時期,社會當中都會存在諸多的育兒方式,每個家庭也都有自己的育兒經。其中,符合人們普遍意識中的就是“正向”的,反之就被稱為“反向”的,但是,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正”與“反”是會發生換位的,所以這個“反向式育兒”的名詞所包含的內容既靈活又多變。
結合孩子的年齡和事情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服務中心專家郭寶寧表示,家長采用反向式育兒法時,讓孩子碰了壁;在模仿孩子的行為處理問題時,讓孩子感受到面對鬧脾氣、不講道理、不可理喻時的真實感受,因此往往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這些效果的產生大體上基于兩點:第一,處理哪類問題。第二,面對哪個年齡段的孩子。面對小學低年齡段及以下的孩子時,往往是吃飯、睡覺、玩耍、買東西等問題;面對心智發展還不成熟的孩子,反向式育兒法可以幫助家長在問題發生的當下取得想要的效果。但是,如果面對的是年齡大一點兒的孩子,情況則要更加復雜。玩游戲成癮、厭學、拖延癥,甚至偷竊、逃學、網癮、抽煙等偏差行為,反向式育兒法很難取得想要的效果,所以一定要慎重。
家長們在采用反向式育兒法時,要依據孩子的年齡段以及具體事件類型,評估孩子是否有能力承擔后果,以適度采用反向式育兒法。比如,讓孩子自己感受穿單薄裙子的寒冷,孩子可以承擔可能會被凍感冒的后果,處理此類問題時,家長可適度采用此法。如果是面對年長的孩子,處理復雜問題時,采用反向式育兒法往往沒有效果,甚至是一種冒險的行為,不僅不能解決當下的問題,還會影響親子關系。
家長不能抱有羞辱心態
家長不可在采用反向式育兒法時抱著敵對、羞辱、嘲諷、消極對待等心態。家長在反復處理孩子的相同問題沒有效果后,往往容易失去耐心以及對孩子的信任,因而容易對孩子產生消極心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非常敏感的,家長一個表情、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能被孩子捕捉到。如果家長沒有用正面的心態來育兒,無論是采用何種方法,都難有效果,進而陷入惡性循環的后果,甚至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創傷。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服務中心專家艾夢瑤則認為,反向育兒要控制好“度”,一切都要在確保孩子安全、不傷害身體的基礎上完成,并在這之后要跟孩子進行一個良好的分享總結,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升華”。詢問孩子在做這件事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什么,自己有哪些失敗和成功的經驗。
同時,家長也要讓孩子知道自己這么做的意義在于什么,與孩子分享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感受和心理的變化過程,幫助和引導孩子正確認識和理解家長教育的初衷,樹立尊重平等的理念,從而培養其積極應對困難與挑戰的意志品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