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微資訊!讓孩子愛看書的家庭妙招

2023-02-14 09:41:39

來源:北京晚報

從小讓孩子養成讀書的習慣是很多家長的共識。然而,面對各種電子產品的吸引,如何培養孩子自主讀書的習慣?一些家長真沒少花心思。


(相關資料圖)

父母陪伴

把書變“玩具”

昨天睡前孩子自己讀了一個小時書,中間還和爸爸進行了討論……”張女士發了一條朋友圈,收獲不少留言:“孩子現在讀什么類型的書?”“怎么一步一步培養孩子獨立閱讀呢?”……

回復這些問題時,張女士使用頻率最高的就是“陪伴”。她告訴記者,在各類親子互動中,陪伴都是一劑良方。具體到親子閱讀,就是按階段,用不同的書籍激發孩子閱讀興趣。

在書柜的最里面,張女士還收藏著兒子3歲前讀的布書。這些書的封面和內部都包含毛茸茸的部分,有的是兔子“耳朵”,有的是“小雞小鴨”,還有“瓜果”“花朵”等,翻開細看,文字卻不多,有的書頁上只有幾個字。

“這種書當年都是和積木、模型,拼圖放在一起的,屬于孩子的玩具。”張女士解釋,對于嬰幼兒來說,圖書的概念沒有完全形成,閱讀能力幾乎為零,因此認知事物的主要方式是觸摸和感知。

當年,在媽媽的幫助下,兒子用了不到一個小時,就通過看圖、觸摸和媽媽的講解“讀”懂了書上的內容,完成了人生首次“半自動”閱讀。“包括早期繪本,把它們定義為玩具,讓孩子隨便翻看、觸摸,就是培養自主閱讀的方法,家長只需要陪著他們一起玩,適當講解。”張女士說。

第二天,當張女士再次把這本藏著“兔子”的書遞給孩子時,他抱著書,長長地“嗯”了一聲。“這就是積極反饋,證明他記得昨天讀的內容,就可以復習一下再讀新內容了。”張女士表示。

以身作則

把家變成“圖書館”

每日陪伴、化讀為玩、注重反饋,張女士對兒子閱讀習慣的培養慢慢有所小成。不過,她發現,當短視頻聲音響起、動畫片畫面出現,兒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吸引。

“曾經我們家也是那種傳統的沙發對電視的格局,電視一打開,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坐在沙發上看入神了。”張女士說,為了給親子閱讀營造更好的環境,她和丈夫把家里來了個“乾坤大挪移”。

如今,走進張女士家客廳,曾經的大電視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面“書墻”,一排書柜里分門別類擺放著人物傳記、經典名著、自然科學等書籍。還專門用便利貼標出了“爸爸”“媽媽”“寶寶”專屬或常看的圖書位置。在這面“書墻”一側,擺放著沙發和白板,上面寫著一家三口最近的讀書心得和內容分享。

“想要建立習慣就要打破原有習慣,這樣布置,孩子坐在沙發上隨手就可以拿到書,就可以開始閱讀了,不一定是整塊時間,碎片時間也行。”

不僅如此,在張女士家的床頭和陽臺,也設置了小書柜,覆蓋了兒子飲食起居的主要區域。她告訴記者,很多家長在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時候存在誤區,總要找相對集中的時間段進行共讀,殊不知隨時可讀和碎片化閱讀的作用。

與此同時,在孩子獨立閱讀的過程中,張女士也常常自我閱讀,并且保持在孩子的視線范圍以內。

“除了陪伴,還要以身作則,如果孩子看到父母在讀書,會模仿,反之如果孩子總看見父母玩手機,也會對電子產品產生極大興趣。”

搭配音視頻

讓孩子聽讀結合

“小朋友,今天我們繼續講《西游記》的故事……”對于安女士來說,孫敬修爺爺講故事是她孩童時期最喜歡的節目之一。“我上中學的時候自己讀《西游記》原著就是受了廣播和‘86’版電視劇的影響。先聽故事引起興趣,等閱讀能力到了一定程度再去讀相應的原著是很好的辦法。”她說。

在媒介多元的當下,各類繪本誦讀、名著導讀、講故事類的音視頻產品層出不窮。不少孩子家長把它們作為孩子閱讀的輔助,“鑲嵌”在通勤、休閑、睡前等碎片化時間里。

“孩子現在每天晚上睡前就在聽《西游記》,雖然有的時候一段沒聽完就睡著了,半年多下來,也記住了不少情節,為進一步閱讀打了底子。”安女士說,每次聽完,她都會在第二天讓女兒復述昨晚聽的內容,以便加深印象。

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安女士也發現了音視頻產品的不足,那就是很難陪伴,不便重復,不如讀紙質書印象深刻。“而且一旦有不明白的,很可能就滑過去了,不像看紙質書能夠來回翻。”

安女士說,有一段時間,因為公司業務繁忙,陪女兒讀書的時間很少,基本靠聽音頻保持“閱讀量”,導致閱讀能力下降,經過一個多月的調整才恢復。

對于有聲讀物和紙質書,不少家長都和安女士看法一致。張女士就要求兒子完成每天自己規定的閱讀量后,再聽有聲書放松一下。“人是感官動物,需要眼耳口手齊動,但是讀書,總是要手中有書,心中才能有數,光靠磨耳朵遠遠不夠。”張女士說。

交流心得

讓孩子深度閱讀

在親子閱讀中,父母像“拐棍”,起到陪伴,指導作用。可一旦孩子長大了,具備獨立閱讀能力了,也就不需要父母指定閱讀書目。此時,該如何繼續陪伴,做好引導呢?

在小學生石頭家,每周末都會開一場閱讀分享會,爸爸、媽媽和他都是這場分享會的主角。大家依次分享一周的閱讀內容和心得,并且對石頭在閱讀中產生的疑問和觀點進行討論。

“你有問題,我們來解答,如果解答不了,咱們一起討論。”談及家庭閱讀分享會的初衷,身為大學教師的爸爸李先生紅了臉。原來,在兒子閱讀《三國演義》的過程中,曾提出關云長過五關斬六將時路線不清晰、繞遠走冤枉路的問題,讓他一時不知如何解釋。

“雖然這不是學術問題,但體現了孩子的思考,我們要給他相對合理、有深度的解答,并且引導他在閱讀中如何正確思考、學習。”李先生說。

就是這次偶然的機會,開啟了李家每周末的閱讀分享會。幾年來,一家三口不僅討論了各種文學名著,詩歌散文中的細節,也分享了彼此對于地理、生物、科學的看法。在幫助兒子的同時,李先生自己也學到了很多新知識。

“孩子腦子里沒有成年人的思維定式,有些問題的角度很新穎,為了回答他的問題,我和妻子要讀很多書,查資料,請教同事。”李先生說,如今,家庭閱讀分享會已經不局限于三人,學校的同事以及同事的孩子也通過線上平臺加入進來,形成了全家每周不可或缺的“保留節目”。

從泛讀到精讀,從認知閱讀到讀懂故事,閱讀分享會正在被越來越多家庭采納。如今,看著孩子的閱讀能力越來越強,張女士也琢磨著在家定期開分享會,讓孩子已經培養起來的閱讀習慣繼續加強、鞏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