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醫務人員中70%~80%是護士 護士隊伍需要更多關懷

2022-05-06 16:00:10

來源:生命時報

抗疫醫務人員中70%~80%是護士

早上七點半,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急診科護士田佳璐已經到崗,開始清點急救車及物品。雖然距離交接班時間還有半小時,但為了保證一天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作為護士的田佳璐從來不敢掉以輕心。

早上8點,從夜班護士手里接下各類事項后,田佳璐就馬不停蹄地奔走于急診科的各個角落。這位阿姨需要靜脈輸液,那位大爺需要量血壓,剛剛送來的危重病人還需要上呼吸機,還有患者需要中醫操作……每一位患者都有不同的治療需求,同樣迫切。“急診護士都是‘腳踏風火輪的人’,連上廁所的時間都盡量減下來,以免耽誤病人的救治。”田佳璐說。

不知不覺,12點到了,飯才剛吃一半,田佳璐就被喚去參加急救任務。為保證隨時搶救患者,急診科的人一般都是輪流吃飯,中途遇到搶救是常有的事兒。疫情防控期間,預檢分診、流調等流程的增加,也讓護士的工作增加不少,一邊手上工作不停,一邊時而有患者或家屬迫切要進行治療的催促,“有時確實會忙到壓抑,但我必須克服,這是一份與生命賽跑的工作。”田佳璐說,對比每天的工作內容和節奏,幾乎是一樣的,但單看一天的工作,又覺得繁雜而新鮮。

下午五點四十分,與夜班同事交接后,田佳璐才終于迎來一天的休息時間。護士的節假日與普通上班族不同,因為需要24小時有人在崗,他們365天全年不休,多是采用黑白倒班和調休制度,例如病房護士是“上一個月白班倒一個月夜班”,急診護士是“10小時白班、14小時夜班,然后休息一天”。休息日里,田佳璐還在學習最新的護理知識,生怕跟不上最新的技術,拖了醫生和患者的后腿。

日常的積累,在“戰疫”的特殊時刻就會迎來爆發。援滬醫療領隊、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副院長李志強告訴《生命時報》記者:“這次中南醫院援滬醫療隊的71名隊員中,55名是護士,無論在重癥監護病區、發熱門診,還是方艙醫院,都可以看到他們忙碌的身影,既為患者提供醫療護理,還承擔患者的生活護理、心理安慰、精神支持等,任務非常繁重。”以往也有數據,抗擊新冠疫情的醫護人員中,70%~80%都是護士。在2020年的武漢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馳援湖北省的4.2萬名醫務人員中護士有2.86萬名。

“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中,護士還額外承擔了醫院和居民社區核酸采樣等大量工作。”中日友好醫院護理部主任趙芳說,自疫情以來,在保證醫院正常運轉情況下,中日友好醫院承擔的近百萬次核酸采樣和新冠疫苗注射任務,都是由護理部1700多人完成的。伴隨持續兩年多的疫情,護士們也在經歷“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長期奮戰,“護士們對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忙完了,想睡一會兒。’”

護士隊伍需要更多關懷

“近年來,黨和國家對護士群體越來越關心、越來越支持。”第48屆國際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護理學科帶頭人成守珍說,從“十二五”以來,我國護士數量以每年幾十萬人的速度增加,從業環境也不斷改善。一是各級衛生健康委、科學技術協會、紅十字會、婦聯等機構通過各種形式表彰護理人員,提升職業榮譽感。二是護士職業晉升體系更加通暢,護士可以和醫生一樣晉升正高職稱。“去年我院8名護士晉升為正高職稱,我本人成為學科帶頭人和博士生導師,這是以前從來不敢想象的。”成守珍說。三是專科護理發展迅速。護理學會、衛生健康委都為護士群體搭建學習發展平臺,專科護士發展迅速。此外,護士收入水平也有一定提高。

“我做了30多年的護士,我非常喜歡這份職業,它很崇高。”趙芳表示,雖然護士群體已經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關懷和溫暖,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實際變化,護士行業還有不少問題需要實實在在的關愛和解決。李志強也呼吁,不能讓護士干著最累的活,又流著辛酸的淚,以下問題應該重視。

人力缺口很大。《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共有注冊護士502萬人,較2010年的205萬人約增長145%,每千人口的護士數達3.55人,但這依然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部分醫院98%以上是注冊護士,助理護士嚴重缺少。助理護士不僅能彌補護士人力的缺口,擔起一部分醫院的醫護工作,在養老院和康復護理等機構中也發揮重要作用。但是,助理護士沒有招聘的正式來源,管理也缺乏統一法規。

工作累、風險高。365天連軸轉,護士們平時在醫院的護理工作已經十分繁重,又承擔著疫情防控等重要工作。“部分醫院的護士離職率高必須引起重視,尤其是有豐富工作經驗的護士離職尤為可惜。”成守珍坦言,護士是一份“三高”工作:勞動強度高,工作時間長且沒有節假日;勞動風險高,要密切觀察病情,不能有任何閃失;職業風險高,上夜班造成睡眠紊亂、腰肌勞損和腰椎間盤脫出等情況普遍,一旦有醫療糾紛,更容易遭受暴力傷害。

職業尊重不足。“護理工作是一門科學性、技術性很強的專業,不是一群只會打針、發藥、打雜的人。”趙芳說,就算是打針,也沒有護士能輕易做到一針成功,都是需要反反復復學習和實踐的,但遺憾的是,時常會看到患者和家屬不理解、不信任、甚至不尊重護士。李志強說:“在醫院,病人最容易找到的是護士,病人交流最多的也是護士,然而發生醫患矛盾最易受傷害的還是護士。最令很多護士心酸的是,他們的工作還不一定被醫生認同,甚至有極個別醫生覺得護士‘低人一等’。”

晉升相對較難。隨著醫療衛生人才評價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護士晉升難的狀況有所改善,基本破除了唯論文、唯學歷等傾向,臨床實踐能力成為職稱晉升的關鍵。但部分醫院是護士與醫生在同一個平臺晉升,護士相較而言存在學歷低、科研弱、人數多等劣勢,職稱晉升仍是“一路荊棘”,能晉升到高級職稱的護士簡直鳳毛麟角,很多最終到達主任護師級別了,職業生涯也快結束了。

專科護士培養和使用機制有待完善。專科護士在挽救患者生命、提高其生活質量、促進康復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中華護理學會和省市護理學會開展專科護士認證培訓工作,已涵蓋重癥、急診、傷口造口、手術室、老年、器官移植、腫瘤、糖尿病等20多個領域。但我國專科護士的培養和使用仍存在不規范、不系統、不明確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專科護士的培養質量和工作熱情。例如,取得專科護士資質前后,多數專科護士從事的工作變化不大,與一般的護士沒有本質區別,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專科護士工作的積極性。目前,教學醫院在嘗試開展護理專科門診,但護士沒有處方權,與之緊密相關的是缺乏政策、法律法規的保護。

關愛護士要切實做好幾點

俗話說:“三分治療,七分護理”,護理工作是衛生健康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病人出院后常說的是“某個大夫技術很高超”,很少有人會說護士護理得好,“有時是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的護理工作價值經常會被忽視。幾位專家表示,每位護士都是每個家庭的心頭肉,他們在個人職業上,不止有無私奉獻和勇往直前,還需要更多價值感和獲得感。專家們一致呼吁,關愛護士要實打實地做好以下幾件事:

從認可和尊重做起。關懷護士的前提是尊重,一是要正確認識和認可護士的職業,而不是片面認為護士“沒技術含量”“伺候人的活”;二是尊重護士的勞動成果,認可護士的專業性,遵循護士給出的健康教育和護理技能指導。趙芳說,病人一旦發生情況,首先需要經過護士的評估和判斷,醫生才能準確獲得信息并迅速做出正確診斷,護士的工作價值,很多患者并不知曉。

營造更好的職業環境。政府和醫院要給予護士切實的關懷,就要落實到護士的生活、工作、職業晉升、收入待遇等保障體系中。另外,助理護士配置規定應該進一步明確,將助理護士納入護理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對其數量、待遇、職責等提出明確要求,可有效地緩解護士人力不足、壓力過大的問題。

提供更多能力提升機會。護士的職業生涯離不開培訓,從職前教育到各專業的專門培訓,都是重要支撐。政府、高校、各級協會應為護士提供更多培養教育平臺。另外,在政策激勵方面,仍需要落到實處,例如,不少地方明確,專科護士門診可按其提供的服務收取相應的費用,但現實卻是坐診護士并沒有門診費等體現其護理技術的薪酬,這會大大折損護士進行專業提升的積極性。

早日出臺《護士法》。護士立法長期滯后于醫師立法,應該用法律來保障護士的合法權益,逐步改變“醫強護弱”的局面,提高護士的地位和待遇。

最后,成守珍呼吁廣大護士,要自強,要奮斗,提升專業技術能力、理論知識和人文素養,向患者傳遞有溫度的護理,給社會留下更多良好印象,讓護士在祖國的健康事業中繪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關鍵詞: 抗疫醫務人員 抗疫人員 醫務人員 護士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