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為老年糖友全面解讀防治新指南

2022-04-29 14:46:27

來源:生命時報

作為健康中國(2019—2030年)的重點行動之一,糖尿病防治受到人們廣泛關注。近日,《中國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臨床指南(2022年版)》發(fā)布,本報特邀解放軍總醫(yī)院老年內(nèi)分泌科教授、主任醫(yī)師田慧為老年糖友全面解讀這份新指南。

篩查:重視餐后血糖

糖尿病嚴重威脅老人健康。近年來,致死率排在首位的心腦血管疾病與糖尿病控制不佳有極大關系;糖尿病帶來的眾多合并癥也是中老年致盲、截肢的主要原因。現(xiàn)階段我國老年人糖尿病的防治情況也不容樂觀。權威調(diào)查顯示,在糖尿病患者中,疾病的知曉率僅有50%;在已知曉的患者中,也僅有五成人積極參與治療。田慧表示,老年糖尿病防治勢在必行,在篩查時,建議聯(lián)合以下幾項檢查指標。

空腹血糖。該指標主要檢測空腹狀態(tài)下人體動員糖原的能力。人在進食后會把消耗不掉的能量變成糖原存儲在肝臟、肌肉中,饑餓時人體會動員這些糖原為身體提供能量。而當糖原動員出現(xiàn)異常致血糖增高,就會表現(xiàn)為空腹血糖異常。

糖負荷后2小時的血糖。田慧舉例說:“就像一輛卡車,出問題往往會在負載增加的時候。”同理,人的血管也更容易在高血糖發(fā)生的時候出問題,因此,檢測餐后2小時的血糖就會更容易在空腹血糖升高之前,發(fā)現(xiàn)糖代謝的問題。

糖化血紅蛋白。該指標反映的是近2~3個月血糖的平均水平,是評價長期血糖水平控制的“金標準”,也是指導臨床調(diào)整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jù)。

個人的血糖波動幅度。血糖短期內(nèi)的迅速增高極易給血管壁造成沖擊,誘發(fā)動脈粥樣硬化;如果粥樣斑塊越來越大,就會堵塞血管、造成供氧臟器的缺血性病變,增高幅度越大,損傷也越大。

控糖:目標因人而異

“在防治方面,為了給患者提供個體能接受的、危險最小、盡可能獲益的治療選擇,我們提倡制定個性化的血糖控制目標。”田慧介紹。糖化血紅蛋白小于7.0%的目標適合于大多數(shù)預期壽命較長、無低血糖風險、尚無嚴重心腦腎病變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小于等于8.5%可作為老年糖尿病患者可接受的血糖控制標準。田慧表示,提倡個性化目標是因為老年人個體存在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疾病發(fā)展階段差異。一些患者的疾病處于較早期,血糖變化水平還沒那么高,波動還沒那么大,就可以將標準定嚴一些。有些患者病情比較嚴重,例如到了需要打胰島素的階段,如果劑量控制不好就極有可能發(fā)生低血糖。對于這類人,出于安全考慮,就可以將標準放寬一些。

自我管理能力差異。有些老人患有老年癡呆,家里也沒有照護的人員,或是老人所在地區(qū)醫(yī)療條件較差、自己也不識字,沒辦法讓他做到精細地控制血糖,如果給他限定較嚴苛的標準,可能會出現(xiàn)低血糖等更大的風險,因此,這類人血糖控制得別太嚴格。

患者身體狀況差異。有些患者臟器功能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衰退,如腎衰需要透析、心功能衰退或合并腫瘤,無法從較好的血糖控制中受益,吃很多降糖藥可能會給其他臟器帶來較重負擔,風險加大。

飲食:先湯菜后主食

在生活管理方面,田慧建議大家建立良好的飲食和運動習慣。

飲食習慣。首先,老年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按生理需求(絕不是按個人習慣)控制主食量,選擇升糖指數(shù)低和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如玉米、雜豆和蔬果類食物。其次,要注意吃飯的順序。先喝湯,再吃菜、肉,最后吃主食。即讓胃先接受蛋白質(zhì)、蔬菜、肉類,然后再接受容易升糖的主食。最后,還應注意吃飯的速度,應細嚼慢咽,吃太快也易導致血糖升高。

運動習慣。糖尿病患者主要應進行兩大類運動。一類是有助于改善餐后血糖的。最好在餐后15~20分鐘后進行20~30分鐘左右的中低強度運動,如住宅周邊散步,這樣可以幫助消耗一部分糖,讓餐后血糖不要升得太快。另一類是強身健體的運動。建議一個星期最少要有150分鐘,或每天半小時的體能鍛煉,適宜的抗阻運動、游泳、廣播操等都是較好的選擇。對有行動不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鼓勵坐、臥位的肢體抗阻力運動,有利于康復和防止衰弱。▲

關鍵詞: 空腹血糖 老年糖友防治糖尿病新指南 糖尿病新指南 防治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