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的人更能長壽 要從四個方面培養耐心

2022-03-23 14:43:26

來源:生命時報

20年前就曾有外國人發文指出,從人們的言談舉止和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出,中國人比其他國家的人更有耐心。但隨著社會的進步、節奏的加快,如今人們的不耐煩情緒變得越來越普遍,做事求快、求結果,不想在不喜歡的事上花費時間,一時看不到成績就容易半途而廢,話還沒說幾句脾氣就上來了……瑞典哥德堡大學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與沒有耐心的人相比,有耐心的人長壽幾率要高17%~21%,住院的頻率較低,患生活方式疾病的概率也低。研究者們指出,當耐心日益成為“稀缺品”時,它對健康的影響便越來越大。

多種因素在消磨人們的耐心

德國耶拿大學政治和社會學教授哈特穆特·羅薩的《新異化的誕生》一書講道,人們在空間距離上的移動速度和現代化之前相比已經提高了100倍,信息交流的速度提升了1000萬倍,數據傳輸的速度更是躥升了100億倍。隨著科技進步和時代變遷,提升速度成了大多數人追求的目標,時間也成了衡量得失的標準,人們對于等待的要求變得越來越苛刻。

國外一家網站曾統計,全球大部分互聯網用戶對網頁加載時間的忍受能力只有幾秒,如果超過10秒,內容仍沒顯示,人們通常會變得不耐煩、放棄,轉向其他網站。香港一家支付平臺調查發現,多達89%的香港消費者曾因為排隊而放棄購物計劃,57%的消費者認為可以接受的等候付款時間為5~10分鐘,一旦等候超過10分鐘,就會放棄購物或轉往另一家商店購買。除此以外,生活中諸多細節彰顯著人們越來越沒有耐心:越來越多人會因為堵車而“路怒”,會因為消息發出沒見回復而感情破裂,會因為工作幾年還買不起房而焦慮不已……回想那個“書信很慢,車馬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年代,如今的人們已然是“信息秒回,高鐵飛機,離婚率在不斷增加”。

“現代社會中,沒有耐心變得格外明顯和普遍。”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任、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主任委員袁勇貴說,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里,一方面,速度的提升,例如毫無延遲的消息回復、流暢高清的視頻會議等,對信息高速處理的要求成為一種無形的壓力,導致人們缺乏耐心;另一方面,人們被大量碎片化信息包圍,它們雖然短而小,但雜而亂,大腦每處理一條新的信息時,就需要勻出一部分注意力,漸漸地,注意力被切碎,人們也就失去了長時間集中在一件事上的耐心。微軟曾經開展過一項研究稱,現代人的專注時間從12秒降低到了8秒。此外,耐心缺乏也有不少主觀因素:大腦本身就需要不斷尋求刺激,如果在一件事情上長時間投入精力,很容易會感到單調枯燥、缺乏新鮮感,進而對事物失去耐心。當代社會賦予了人們更多可能性,人們也更傾向于多做嘗試,欲望的膨脹會讓人想要抓住更多機會,俗話說“貪多嚼不爛”,半途而廢的情況也越來越多。

有耐心的人更易養成健康習慣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應用中心測評主管肖震宇表示,缺乏耐心的本質是長時間專注于某一件事物的能力不足,表現為持續性的心煩意亂、做事急躁慌張、過度關注結果等。很多人認為耐心是一種習慣或品德,但它應被歸為一種人格特質,可以通過A型人格測試、堅毅(GRIT)測試(如圖)等來了解。

一般來說,A型人格較具進取心、侵略性、自信心、成就感,且容易緊張,耐心差的人通常屬于這種人格,做事容易著急、沖動。長期以來,醫學界認為,A型人格者患高血壓、高血脂和冠心病、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的概率遠遠高于心態平和、處事淡然的人。堅毅作為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是對困難事物持之以恒地堅持,是對耐心的重要衡量指標。研究表明,堅毅度高的人,在學術、工作、運動等方面都有較好表現,在心理健康、生活滿意度上也更好。

“從臨床來看,有耐心的人確實會更健康。”袁勇貴說,他曾接診過一位40多歲的患者,因為經歷公司裁員而輕度抑郁,在用藥半個月后,情緒有所好轉,同時積極尋找下一份工作,很快就康復了;而另外一名被歸為A型人格的大學生來就診,在服藥幾天后認為沒效果就擅自停藥、換醫生,后來甚至連續換了三四家醫院就診,原因都是沒耐心等待藥物起效就放棄了治療。

上述哥德堡大學的研究就指出,缺乏耐心的人認為,眼前結果比未來的結果更有價值,這體現著人們對“即時”和“未來”的不同偏好。此前諸多研究表明,時間偏好在吸煙、肥胖等問題中發揮重要作用,偏好“未來”的有耐心之人,會考慮將來的患癌風險而選擇戒煙或減肥。健康生活方式本就是一項“長期投資”,有耐心的人更容易培養和堅持健康習慣,自我調節能力更強,不容易患生活方式相關疾病,在治療中也更能堅持遵醫囑。

新加坡的科學家曾對1000多名健康學生進行了一系列“耐心”測試,同時收集他們的血液樣本并研究衰老速度,結果發現,急性子者的基因衰老速度明顯快于慢性子者,尤其是女性。袁勇貴進一步解釋說,缺乏耐心的人在著急做選擇時會面臨更大的壓力,端粒會因此縮短(端粒長短反應衰老程度和健康是否良好),影響壽命。

從四個方面培養耐心

專家認為,作為一種人格特質,耐心最好在孩童時期就有意識地培養,這種思維方式和認知風格會一直延續到他(她)的整個人生,因此家長的正向引導尤為重要。成年人則可能是在長大后或遭遇挫折后才發現耐心不足的問題。袁勇貴說,缺乏耐心通常是因為目標過多或無法承受枯燥的重復,但耐心的培養只要肯堅持就不算晚,它就像鍛煉肌肉一樣,關鍵在于自身對目標的專注力和感知力。專家們建議從以下四方面做起:

設置“里程碑”。大家在做一些耗費時間較長的事情時,可以把宏大的目標分解為階段性目標,每個小目標花費時間不會過長,也能得到及時反饋。具體在制定計劃時,可分年度計劃、月度計劃、周計劃,做完后就打個勾,回顧時也會有滿滿的成就感,進而激勵自己達到下一個“里程碑”,直到實現最終目標。

尋找事物的意義感。堅毅的人都有強大的內在激情驅動。當耐心不足時,要找到完成這件事的趣味性和價值,給自己心理激勵。這點對于老年人來說更為重要,很多老年人因退休賦閑,生活熱情減退,衰老似乎會“突如而至”,這就需要主動尋找感興趣的事情去做,哪怕是從頭開始培養興趣愛好,也能為人生賦予新的意義。

正念練習。正念練習能幫助人們排除雜念,集中注意力。建議從腹式深呼吸聯系開始,即放空大腦,將注意力集中在腹部起伏上,全身心投入當下狀態。正念練習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

學習觀察自我。若遇到阻礙導致事情無法堅持時,可嘗試跳出當時的情景,站在觀察者的視角,審視自己下一步的計劃,想想如果此時放棄了會損失什么?堅持下去能獲得什么?這種方式更適合家長帶著孩子一起練習。▲

關鍵詞: 耐心的人更能長壽 四個方面培養耐心 培養耐心 有耐心的人更易養成健康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