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興安:“魚稻共生”釋放生態紅利

2024-09-05 14:54:06

來源:中新網廣西

初秋時節,廣西桂林市興安縣崔家鄉區域水稻產業中心的水稻漸染金黃,一株株水稻顆粒飽滿,一條條禾花魚活蹦亂跳。走進田間,陣陣稻香充滿了豐收的味道。

一大早,崔家鄉高澤村村委干部們就到稻田里壟溝開田,隨著田里的水位逐漸降低,一條條肥美的禾花魚顯露出身形,大家動作迅捷,徒手抓起禾花魚,放入身邊的水桶中。

“今年我們往這片田里投放3000斤禾花魚魚苗,魚苗在稻田里養了50多天,現在正是收成的好時候。”高澤村黨委書記唐新全說。

相較傳統水稻種植,稻田養魚具有“魚稻共生”良循環生態系統優勢,做到一水兩用,一地雙收。據了解,崔家鄉養殖的禾花魚經過烘干加工后,每斤魚干能賣130元,每畝可增收1000元。同時,通過禾花魚的養殖,極大減少了農藥化肥的使用,不僅節約了成本,更減輕了農藥對土地的污染,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互補共贏。

今年7月,崔家鄉高澤村黨委帶頭發展稻田養魚,按照村集體經濟管理要求,制定高澤村委禾花魚烘干加工中心建設實施方案,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產銷一條龍養殖模式,建立產銷和利益聯接機制,以每斤9元的價錢統一購買禾花魚魚苗,最后以每斤18元進行收購,預計收獲禾花魚1.2萬斤,幫助村集體經濟增收4萬余元,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和群眾增收雙贏。

年來,崔家鄉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立足生態資源優勢,積極推廣“稻+魚”“稻+菜”“稻+油”等“稻+”種養模式,做足稻田文章,實現“一水兩用,一田兩收”,在穩產、穩質的基礎上推動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產業增效。2024年,崔家鄉規劃實施稻漁綜合種養示范面積130畝,帶動全鄉稻田養魚3000余畝,惠及農戶300余戶。下一步,該鄉將聚焦產業提質增效新方式,全方位多環節深耕“稻+N”生態種養模式,持續激活生態潛力,疊加釋放生態紅利,讓群眾端穩“增收飯碗”。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