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7 07:01:24
來源:北京日報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平臺展示的店面寬敞明亮、招牌時尚大氣;可實地一看,就是個簡陋的外賣窗口,連店名與線上展示的都不一樣……最近,外賣平臺上的“幽靈餐廳”再度引發熱議,不少消費者耳熟能詳的連鎖品牌也上了黑榜。
如今,點外賣已成為不少人的生活方式,但食品安全問題屢遭曝光,也成了廣大消費者的一塊心病。于是,大伙兒更加關注店鋪相冊等,都想找看上去衛生干凈、證件齊全的店家下單。可誰承想,一些人就開始在“自我包裝”上動起了歪腦筋,要么把地下室里的小作坊“PS”成網紅店,要么根本沒有獨立經營場所也要裝模作樣編地址,更有甚者連營業執照都注銷了,還在接單網絡訂餐服務。
近些年針對網絡餐飲的治理行動不少,為何“幽靈餐廳”還是屢禁不止?平臺把關不嚴恐怕是很重要的一條。此前有媒體調查,只需提供身份證、銀行卡信息,就能在外賣平臺成功上線一家餐館,各類上傳照片也往往不會被仔細核對。另一方面,網絡餐飲經營具有虛擬性、隱蔽性等特點,確實也給監管帶來了不少麻煩。很多時候,即便相關部門在日常監查中發現了問題、關停了店鋪,但商家換個名字還是能重新上線。簡便的造假手段、低廉的違規成本,助長了無良商家的勢頭。
杜絕黑店蒙混上線,要把更多功夫用在線下。《食品安全法》早有規定,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應當對入網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明確其食品安全管理責任。平臺有責任嚴格核查店家線下環境是否與線上信息一致,一旦發現問題必須及時向用戶提示,并通過黑名單制度長久清除不良經營者。而這也考驗著監管部門的治理能力。
當前,我國外賣用戶已增加到5.2億,龐大的市場意味著更重的責任。商家拿出誠意,平臺拿出行動,監管持續發力,才能共同守護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