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30 07:32:24
來源:北京日報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充分運用好現代信息技術,將互聯網這個發展“增量”變成用之不竭的數據寶藏,是大興調查研究的必然之舉。更重要的是,善用技術手段能充分簡化形式、釋放人力,提高調查研究的效率、效能。把那些重復的勞動、繁雜的計算交給技術,客觀上也能為廣大黨員干部騰出更多工夫,沉下心、俯下身、邁開腿、張開嘴、開動腦,做更多凝結著腳力、心力的系統調研、深度調研。
我們常說“幸福指數”,可最近某地一社區卻反其道而行之,推出了一項另類大數據——“煩惱指數”。據報道,這是當地干部通過廣泛收集企業和職工訴求,并運用統計分析方法細化煩惱類型和量化煩惱比重后,生成的一張“指數圖”。依照這張圖,社區居民的急難愁盼一目了然,干部最需要做什么也一清二楚。
“煩惱指數”,標注的是群眾生活中的痛點難點,亮出的是真抓實干、創新為民的作風。放眼當下,類似瞄著問題去的指數圖、民情圖還有很多。有地方上線“訴求指數”數據庫,系統捕捉轄區內數萬家企業的個性煩惱、共性問題,力求精準助企紓困;有社區將紙面上的網格臺賬升級為“一碼共治”平臺,網格員及時更新民情走訪中排查出的問題,居民也可以直接掃碼反映家門前的煩心事,“24小時必回復”“街道兜底督辦”……而這些高效“問需于民”的機制背后,莫不有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加持。以算力換人力、以智能增效能,事實說明,多多運用信息技術捕捉民生關切,施策方向就能更加精準,服務效能也將迅速提高。
技術是工具,“數據”是資源,為民是依規。各式各樣、不同領域的具體“指數”,來自基層干部的走街串巷、腳步丈量;亦來自對熱線訴求、網絡民意的深入挖掘、集納總結。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人民群眾的“網絡泛在”已成常態。人在哪兒,工作思路就要更新到哪兒,調查研究的發力點就要延伸到哪兒。如果說,傳統的走訪調研是現實世界的“大數據分析”,那么走進網絡社區、社交媒體,基于人們的網絡行為進行大數據分析,就是新形勢下的“網絡群眾路線”。就北京來說,這些年在接訴即辦機制引領下,12345熱線與網絡留言區已匯聚起龐大的“民生熱力圖”,為未訴先辦、每月一題等治理舉措的創新,提供了精準“靶向”。精準算力疊加務實作風,一步步推進著城市治理“見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亂”。
涉淺水者得魚蝦,涉深水者得蛟龍,調查越是細致、深入,對各類信息、數據掌握越是全面、準確,就越能為謀劃工作、制定決策提供科學支撐。充分運用好現代信息技術,將互聯網這個發展“增量”變成用之不竭的數據寶藏,也是大興調查研究的必然之舉。就現實來看,不少基層干部吐槽自己被形式主義調研所累,很大程度就在于被走馬觀花的“陪調”所擾,被反復提交的材料所困,相同的話反復說,相同的數反復報,相同的案例反復講。其實要了解這些明面上的東西,往往不需要如此耗時費力,只要善于借助大數據等技術,便可遠程操作、全程管理、信息共享,避免反復折騰基層。
更重要的是,善用技術手段能充分簡化形式、釋放人力,提高調查研究的效率、效能。調研是真正需要投入極大精力和心血的,很多時候不花時間到基層切身蹲守,就很難捕捉到真實的風土人情和發展風貌,不跟群眾真正坐到一條板凳上聊,“面對面心貼心”“同吃同住同勞動”,就很難聽到那些“掏心窩子的話”。從這個意義上說,把那些重復的勞動、繁雜的計算交給技術,客觀上也能為廣大黨員干部騰出更多工夫,沉下心、俯下身、邁開腿、張開嘴、開動腦,做更多凝結著腳力、心力的系統調研、深度調研。而且,經常深入一線,對種種民生細節有真切感觸,在進行大數據分析時,才能知道哪里該“加權”、哪些要“剔除”。“讓事實說話”與“用數據說話”雙輪驅動,調查研究定能不斷走深走實。
技術不是萬能鑰匙,能否真正實現技術向善,還要看管理與服務能否跟上。實踐中,數據是寶貴的治理資源已成共識,但在具體操作中卻難免遇到城市之間、部門之間、行業之間的壁壘。因此,讓社會治理站上“云端”,讓網上調查研究順暢進行,需要相當的科技發展水平打底,更需要協調各方、共建共享的制度保障。轉變觀念、完善機制、打通“經脈”,各地都積極行動起來,充分調動商業公司、科研院所、民間高手等多方力量參與的積極性,探索出網上網下相互補充的新時代調研范式,政務服務、社會治理就會更加有智慧、有溫度。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與我們黨在各個時期強調調查研究的時代背景和工作要求相比,這次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既有共同的實踐特征,又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用好用足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信息技術,實現調查研究這個“重要法寶”與互聯網這個“最大增量”的同頻共振,黨心與民意的同心圓就能越畫越大。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