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30 07:39:41
來源:北京日報
【資料圖】
高考分數陸續公布,志愿填報牽動人心。有媒體采訪了幾位曾經的考生,他們有的選擇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有的陰差陽錯進入一個完全不喜歡的專業,還有的直到中年才終于同高考和解……或圓夢或遺憾的故事,向大家展示了一份份沒有標準答案的人生考卷。
“七分考,三分報”,志愿填報考驗理性與謹慎。畢竟,分數所及范圍內,學什么專業、選哪個學校、去哪座城市,很大程度影響著考生們未來發展的方向。在這個過程中,有人看中就業前景,有人瞄準興趣愛好,也有人選擇聽從家長、參考網絡,希望從各種經驗里選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種種選擇各有各的主觀考量,也夾雜了運氣、技巧等不確定因素。但有一點可以確定,任何一個專業,熱也好冷也罷,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生化環材,四大天坑”之說甚為流行,不久前,某網紅“敢報新聞,把他打暈”的言論,更在網上引發了一場口水戰。可以說,對于十八九歲的孩子而言,很難對人生有一以貫之的清晰規劃,如果只從過來人的經驗之談來判斷專業,那么大概率只能得到滿屏“天坑”“避雷”的勸退帖。到頭來,考生自己也難免亂了陣腳。
從大多數人的經歷看,家長喜好才是孩子志愿填報的決定性因素。專業選擇“茲事體大”,父母不可能缺席,大人們看中的,多是好不好就業、夠不夠“體面”。而這又往往和很多孩子的興趣愛好沖突。在這個問題上,評價維度不同,很難有單純的孰是孰非,就像“聽爸媽的話”,多年后,既有人深深感慨“多虧老人言”,也有人深深懊悔為什么不自己拿主意。在人生旅途中,志愿填報本身就是一個離開家庭、初入社會的成長節點。
各方面的意見當然要平衡,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無論學什么、做什么,熱愛才是學有所專、干有所成的秘訣。相較于諸多搭上風口的現實考量,更重要的理應是考生本人的內心所愛。前有“中國預警機之父”王小謨胸懷報國夢選擇彼時并不熱門的無線電專業,并為此奉獻一生,今有農家女孩鐘芳榮以高分選擇沒“錢”途的考古專業,為“理想”二字作出生動注解。沒有哪個專業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但至少憑借熱愛,享受人生樂趣的機會、站在行業頂尖的概率都會大得多。
某種程度上,之所以為了高考苦讀十余載,就在于其賦予了普通人實現夢想的機會。而熱愛的專業、渴望的學校,又何嘗不是夢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讓這些基本心愿得以實現,也是對自己流汗付出最起碼的回報。更何況眼下的熱門專業若干年后也許會走向冷門,曾經被打入“冷宮”的專業也不妨礙未來前景廣闊。難以預料的動態變化下,萬般理由都比不上真心熱愛,少一些功利市儈、多一份堅定執著,初入大學的孩子才有動力去探索屬于自己的精彩。
今天,早已不再是“專業一選定終身”的時代。新興職業層出不窮,專業未必是職業,反過來,很多職業也不一定非要專業對口才能勝任。在各種因素的排列組合中,不妨給予內心所愛更高權重,仰望星空、把握主動,才對得起充滿青春熱血和理想主義的美好年紀。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