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7 06:40:55
來源:北京日報
(資料圖)
5月15日起,中國政府歐亞事務特別代表李輝大使啟程赴烏克蘭、波蘭、法國、德國和俄羅斯5國訪問,就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同各方進行溝通。
綿延四百多日的戰火不僅造成當事國民眾顛沛流離,還將歐亞各國拖入經濟衰退和社會動亂漩渦,各國迫切需要停火止損、重回和平與秩序。當此之際,中國行動備受矚目。
戰事膠著,侵蝕著本就脆弱的國際關系,更加凸顯和平的價值。充分吸納各方合理關切,中國又一次站了出來。一方面,俄烏雖有和平談判的意愿和嘗試,但由于雙方信任基礎薄弱,一直無法坐到談判桌前,須有可靠的第三方居中調停。另一方面,美西方國家在烏克蘭危機上的言行不一使其國際信譽大打折扣,顯然無法扮演公正的調停人角色。而此前,沙特和伊朗在中國協調之下握手言和,掀起了中東地區和解熱潮,充分體現了中國“和為貴”的傳統外交智慧,再次展現了負責任大國應有的形象。可以說,中國的此次斡旋外交是順勢而為,也是眾望所歸。
從已知安排來看,這次外交斡旋,顯然經過了深思熟慮。俄烏本是“兄弟之邦”,破局必然要宏觀把握烏克蘭危機的內外因,分別了解雙方訴求。而波蘭作為烏克蘭鄰國和“新歐洲”領頭羊,基于與烏克蘭類似的地緣政治考慮和安全需求,積極推行“親美反俄”路線,深度卷入了烏克蘭危機,是調停繞不開的一方。德國和法國作為歐盟兩翼,引領著歐洲各國的政治風向,了解二者對危機的態度,嘗試“激活”歐洲的戰略自主,也有利于歐洲長期地緣穩定。以烏克蘭為始,展現足夠的尊重;繼而與“挺烏扛俄”最堅決的波蘭溝通,探索態勢緩和的途徑;接下來接觸法德,體現了對歐洲戰略自主和合作的期待;綜合各方訴求后來到俄羅斯,進一步尋求解局可能性。精心且務實的行程,為的是達成更好的外交效果。
但不容忽視的是,中國此次外交行動也面臨多重挑戰。首先,戰事升級惡化了勸和促談的外交氛圍。在李輝大使到訪之際,烏克蘭在北約的軍事援助下,醞釀了一輪大型軍事反攻,烏東地區的軍事博弈進入白熱化。隨著危機加劇及仇恨螺旋上升,俄烏雙方從政府到民間所積累的矛盾也在加深。在這樣的形勢下開展斡旋,對中國來說是一項異常艱巨的任務。
其次,各國利益分歧會加大協調難度。對當事方來說,危機是雙輸,但付出的沉沒成本使其難以接受利益損失,調解難度極大。而對攸關方來說,延宕一年多的戰事引發了能源危機、物價飛漲、社會動亂,歐洲各國民眾反對介入烏克蘭危機的聲音日益高漲。各國態度也逐漸發生了分化,與俄羅斯更近或受北約影響更深的國家更注重安全,對俄恐懼驅使更激進反俄;中歐和西巴爾干等國更注重經濟利益,主張緩和局勢,部分國家對北約的響應也由實轉虛。如何摸清各方立場、平衡各國關切,尋找利益最大公約數,也相當復雜。
再次,域外勢力可能干擾和平對話的努力。烏克蘭危機持續發酵深受美西方國家影響,那些以安全為名削弱俄羅斯和歐洲、以正義為名大發戰爭財的人,從不希望危機結束。這些干擾可能直接推高危機烈度,使當事國無暇談判;或間接影響有關國家態度,阻礙和平方案的達成;或更間接地在國際輿論上抹黑中國,污名化和平方案。這些干擾,同樣可能成為斡旋過程中的變數。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國正在為緩解烏克蘭危機貢獻“融冰努力”。但解鈴還須系鈴人,危機的最終解決恐怕還需當事方相向而行,把握住難得的橄欖枝。
(作者單位: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國際政治系)
關鍵詞: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