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7 06:41:35
來源:北京日報
(相關資料圖)
摘蜂窩、幫開門、救寵物……社會救助中的尋常瑣事,成了119熱線需整日面對的難事。有媒體調查發現,我國消防人員任務復雜繁多,“非緊急占用資源”現象相當普遍,有的地方一天接到的“幫開門”相關警情就有上百起,高峰期一晚要摘3到4個蜂窩。
“有困難找消防”,是很多人的下意識選擇,體現著深深的信任。竭盡所能服務群眾,急難險重沖在前頭,也是我國消防隊伍的優良作風。然而不得不正視,大量非緊急性一般社會救助類警情,極大消耗著有限的消防資源。一位消防員透露,此前轄區曾碰到火情,但值班人員正在出警處理一般性社會求助,一時半會兒趕不回來,最后只能聯系其他大隊支援滅火,過程“相當驚險”。而回到消防隊伍本身,滅火救援技巧與能力需要反復訓練、不斷提升,都離不開相當的時間投入。一邊是難以推辭的群眾求助,一邊是必須履行的救險職責,兩方相互拉扯,成為擺在消防員面前的難題。
“十萬火急”何以頻頻被“尋常小事”絆住?從各類警情看,原因大抵有如下幾類。一是某些救助項目并無清晰的個體責任歸屬,譬如公共區域的蜂窩,熱心人大多會選擇撥打119。還有則是日常求助渠道有限,或者服務信息還不夠普及,民眾無從獲取,關鍵時候沒有頭緒,習慣于順手求助119。更有些人,似乎是習慣了免費服務,例如家里開鎖等,即便滿大街都是服務電話依然視而不見,只想招呼消防員解決。某種程度上看,呼吁為消防員減負,也是在理順消防工作的堵點難點,將消防力量用在關鍵處。
群眾求助當然要管,消防主業也要做,但平衡二者,擔子不能全壓給消防員。事實上,在現行法律法規及規范性文件中,并無明文規定非緊急性一般社會救助類警情屬于消防救援隊伍的法定職責。面對多元多樣的社會救助,應當引入更多服務主體。比如“小區捕蛇”,市面上已有一些專業公司提供這項業務,找他們顯然適配度更高。至于信息不對稱等矛盾,也有賴相關機構和媒介多做一些宣傳引導,讓社會救助服務更多地進入大眾視野,推進資源配置持續優化。力所能及的自己解決,把資源讓給更緊急的時刻、更需要的人群,既是為人處世的社會公德,也是現代社會的文明要義。
從來就沒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為我們負重前行。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難,“火焰藍”給過我們太多感動。從身邊小事做起,為他們“減減負”,是致敬的最佳方式。而這樣的雙向奔赴,將給我們的社會注入更多安全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