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5 09:52:02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我國是全球第三大鹽堿地分布國家,擁有各類可利用鹽堿地資源約5億多畝,是糧食增產的“潛在糧倉”。我國鹽堿地分布廣、面積大、類型多樣,開發潛力巨大,是耕地“提質、擴容、增效”的重要來源,當前我國鹽堿地綜合利用情況如何?
【資料圖】
目前我國具有較好農業開發價值、近期具備農業改良利用潛力的鹽堿地面積為1億畝,集中分布在東北、中北部、西北、濱海和華北五大區域。
山東東營是我國鹽堿地綜合開發利用的主陣地和主戰場之一。在墾利區的東麻王村,這里的100多畝鹽堿地上,首次種上了抗鹽堿的小麥品種。眼下這里的小麥已經齊穗,長勢良好。
山東東營種糧大戶 張佳 :過去鹽堿地咱種什么都不長,今年種了耐鹽堿小麥之后,真沒想到長勢這么好。
大安市是吉林省鹽堿地面積較大的地區。在大安市龍沼鎮的一處鹽堿地改良水稻種植基地,大型整地機在田間進行泡田和打漿作業,同時施撒改良劑和有機肥,為插秧做最后的準備。
吉林硅谷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董要東 :我們采用了改良技術是有機硅新材料技術。該技術是生態治理、生物改良。我們今年預計產量要突破(每畝)400公斤以上。使白茫茫的鹽堿地變成米糧川。
而在環渤海地區,各地農技人員圍繞旱堿麥種植中的“種、肥、播、管”等重點環節,實施了30多項國家和行業技術標準,旱堿麥產量連年實現高產。
據了解,目前我國在鹽堿地綜合利用方面已形成了包括土壤排鹽技術、土壤生物有機治鹽改土技術等八大體系40多項實用技術。在品種方面,我國已累計推廣了50多種耐鹽堿作物品種。通過持續治理改造,我國鹽堿地呈現面積總量減少、重度鹽堿地面積比例逐年降低的趨勢。
中國農科院資源區劃所研究員 李玉義:通過這種產學研深度融合,我們力爭在品種、技術方面有一些突破性進展,實現“三個轉變”,由治理鹽堿地向適應鹽堿地轉變,由化學農業向生物農業轉變,由傳統農業向智慧化現代農業轉變。
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將設立3個分中心 16個試驗站
據了解,新成立的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將設立東北蘇打鹽堿地、西北干旱半干旱鹽堿地、華北插花鹽堿地3個分中心,并在大慶等地布局16個技術集成應用綜合試驗站,因地制宜開展鹽堿地治理和生態保護。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