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滾動:批評是理性的,也是知性的

2023-04-14 07:36:18

來源:北京日報


(資料圖)

我讀林克歡先生的戲劇評論已近四十年了。記得剛入行時,林克歡的評論就在戲劇界頗有影響。他的文章有見地,各種戲劇座談會上也常常聽到他不俗的見解。當時有三位戲劇評論家,人稱“杜林童”——在同行眼里都是新思想、新觀念的倡導者、鼓吹者。杜即杜清源,林即林克歡,童即童道明,他們三位的評論曾是戲劇界的一道風景。

最近讀了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出版的三卷本林克歡戲劇評論集《舞臺上的信疑善惡》,感覺很親切,也有一種滿足感,讓我從中得到一點對于批評的啟悟。全書匯集了整整一百篇文章,包括附錄中的三篇訪談。所有文章可以分為三類,一類為劇評,數量最多,其中相當一部分,我們是有過共同觀賞經歷的,因而讀起來常常就有“我怎么沒想到”的遺憾,或“我也是這樣想的”的得意;二類為人物速寫,其中于是之、王貴、童道明、林兆華等,都是我們平時有過接觸或接觸很多的,讀時便多了些感慨;三類是某一專題、某一時期、某一地區的綜述,亦能感到作者視野的廣闊,目光的深邃。

我以前很喜歡周作人說過的一句話:“批評是主觀的欣賞,不是客觀的檢察,是抒情的論文,不是盛氣的指摘。”并以此為值得追求的批評境界。不過,林克歡先生的戲劇評論讀了很多年,特別是這次集中讀了他的近百篇評論,我慢慢地從中體會到一點這種批評境界的不足和偏頗。不是說主觀的欣賞不好,論文的抒情有礙,而是說林克歡先生的戲劇評論體現了一種更高的境界,也就是理性的、知性的境界,更值得我們去追求。

批評的前提是欣賞。欣賞在這里不是喜歡的意思,而是指領略、觀賞。寫文學批評,不能不讀作品;寫戲劇評論,則必須到劇場觀劇。近些年來,林克歡先生漸入衰年,病患纏身,但不時仍能在劇場看到他蹣跚的身影,不免讓人為他擔心。但作為戲劇評論家,如果他要發聲,就不能離開劇場。這個職業的殘酷性或許就表現在這里。普通觀眾走出劇場,習慣于得出好與壞、喜歡還是不喜歡的簡單結論,我們亦常被周圍朋友問及戲的好壞,或好看不好看。但戲劇批評家卻不能止步于此。如果只是這樣的話,那么,也只能扮演“戲劇經紀人”的角色,被戲劇藝術家們視為附屬于戲劇藝術的寄生蟲。社會上流行的對戲劇批評的不滿,所謂“紅包”批評、“人情”批評、“圈子”批評等等,都是基于對戲劇批評依附性的定位,以為批評只能是藝術的附庸。

林克歡先生的戲劇評論告訴我們,批評不承擔判斷戲劇作品好壞的義務。恰如世界批評界理論權威、加拿大學者諾思羅普·弗萊所言:“為了從根本上維護批評的存在權,就要假定批評是一種思想和知識的結構,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就其所討論的藝術而言有某種程度的獨立性。”林克歡先生的戲劇評論為這種假定提供了很好的證明。他用自己的思想和才智維護了批評的尊嚴。我們從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到,批評不僅是主觀的欣賞,盡管“批評的公理和基本原理不能不從它所論及的藝術中生長出來”;同時也是客觀的檢察,是基于理性和知性的演繹和分析。如果不是這樣,批評家就有可能“退回到他作為一個社會的人的存在而形成的偏見中去了”。因而,好的戲劇評論可以是抒情的論文,也可以是某種指摘。只是這種指摘不是盛氣凌人的,也不是故作驚人之語的判決詞,而是基于人性的理解和提醒。這樣做的結果,是防止“批評家這個詞成為一個有知識的潑婦的同義詞”。

因此,批評絕非有些人所想象的那樣,只是捧與罵的代名詞。舉一個小小的例子。《窩頭會館》是北京人藝的保留劇目,名氣很大,好評如潮,自首演以來收獲了太多的贊許。林克歡先生關于《窩頭會館》的評論卻因其目光的深邃和銳利,一眼看穿了該劇的底色。他把劇中主人公苑大頭定位為“一個傷時罵世、貧嘴卻誠實的小人物”,劇中所表現的,便是苑大頭周圍,城南一座破舊小院內幾戶窮苦市民瑣屑、凡庸、零零碎碎的生活片段,揭示的是底層民眾極端匱乏的物質條件與艱難困苦的生存環境,預示了一個黑暗時代的必然結局。接下來他便不動聲色地指出:“這是一個保險系數極高的題材——舊社會的黑暗與民不聊生的苦難。歷史給定的命運與預設的批判性,使這部明星匯集的大制作在啟悟性與精神深度上難有作為。末尾雙重的‘光明尾巴’——國民黨守軍投降與新生兒的哭聲——更是庸常的俗套。”

指出這一點對于追星的觀眾來說也許意義不大,但必須有人做這件事,這正是戲劇批評家應該做的。弗萊曾經說過,作品并不說話,而批評必須說話。他也看到了這臺戲的精彩之處。苑大頭帶有幾分俏皮幾分諧謔的貧嘴,“使怨氣變成嘲笑或自嘲,變成破解愁悶或不合時宜的滑稽,從而掩蓋了‘本質論’變焦所產生的模糊感。對劇作者來說,對他心愛的人物酣暢淋漓的個性刻畫,勝過對傳統現實主義歷史本質的復寫”。這是只有對歷史獲得深刻體驗和認知的人才能發出的議論。也就是說,戲劇評論家的理性和知性,來自于他們的理論修養和學術水平。當然,歷史、哲學、心理學、倫理學、語言學等,不等于批評本身,但批評一定要在這樣的精神高地上展開,才不辜負批評的尊嚴。我們看林克歡先生對李六乙執導的《哈姆雷特》的分析,對以色列劇作家列文的《孩子夢》的分析,對以色列戲劇《耶路撒冷之鴿》的分析,對俄羅斯《櫻桃園》《白衛軍》《活下去,并且要記住》的分析,以及對許許多多中外作品的分析,就應該能夠體會到這種尊嚴的來之不易。

讀戲劇評論而能切實感受到思想、精神之美,這是林克歡先生貢獻于戲劇批評的一筆寶貴財富。(作者為文藝評論家、歷史學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