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2 05:34:17
來源:北京青年報
劉海明(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青年人對待知識的態度和這個群體的精神面貌,相當程度上決定著國家的未來。青年人的創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在大學階段的學習質量。當前,高校的學風建設并不盡如人意,對大學學風的擔憂和呼吁改革的聲音,在每年的全國兩會上都有體現。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民航大學副校長吳仁彪表示,中學“拼命學”、大學“拼命玩”的現象亟待扭轉,高校學習期間要對學生合理加壓。他建議在修改《學位法》時引入學位分級制度,通過細化現有學位等級來細分人才。
吳仁彪代表希望通過引入學位分級制度,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的“60分萬歲”問題。這一建議引起不少網友的共鳴,同時也有網友不認可大學生“拼命玩”的說法,認為“拼命玩”之說未免夸大。還有網友認為,如果要求大學生仍然像中學時那樣“拼命學”,豈不是“要從中學開始一直卷到退休?”
現在的學位包括學士、碩士和博士,已經是分級制度的產物。在這三個等級的學位之外,還有副學士和副博士的學位,前者針對的是專科畢業生,后者針對的是學制短的博士畢業生。不過,設置副學位的國家不多,影響也有限。
吳仁彪代表借鑒的是評閱學位論文的打分做法,根據評閱老師給出的分數,最終確定學位論文的等級是優秀、良好還是合格。按照論文得分等級授予不同等級的學位,迥異于傳統的學位等級設計理念,如果這個建議被采納,“學位改革”可能面臨輿論浪潮的沖擊。
然而,這個建議的初衷并非劍指現行學位制度的不合理,而是希望讓青年大學生害怕拿到低等級學位,倒逼他們努力應付考試,進而改善高校的學風。
從本質上說,學位反映的是學術水平,將學位授予和其他動機掛鉤,客觀上或許也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這個做法本身卻是“功利”的。如果這樣的附加條件可行,那就可能有更多的附加條件套在學位證書上。如此把學位工具化,不符合學位制度的設計初衷。
引導青年大學生熱愛學習,需要培養他們有“求知識于宇宙,搜學問于世界”(魯迅)的學習勇氣。當大學生能夠從內心里認識到科學知識的至關重要,他們學習的動力足了,學習的積極性也就被調動起來了。
調動青年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學習的動力在于學習者個人的興趣,從這個角度講,短視頻平臺按興趣分發內容的做法,也許對提高青年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啟發意義。
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求知是人類的本性。現在一些大學生的學習,仍然停留在應試的層面,他們刻苦學習的目的,為的是應對考研、考公和參加企事業單位的招聘考試。這樣的“青年考族”看似也在刻苦學習,但這樣的學習未必符合他們內在的興趣,因為他們不是在求知,而是在求職。求職型學習扭曲了青年大學生的天性,這樣的刻苦一旦達到目的就可能“金盆洗手”,甚至“躺平”啃知識的“老本”。
追求知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缺乏學習興趣的學生,學校的層次已經造成了學歷的分級,如果再對學位分級,對他們的實際影響不會很明顯。畢竟,一所學校的優秀畢業生數量總是有限,招聘單位在無法找到“優秀學位”畢業生時,只能退而求其次了。相反,按照大學生的興趣進行分類,細分出若干種的興趣類型,引導學生找到各自感興趣的學習對象;在興趣的指引下,不論是功利性的學習興趣還是非功利性的學習興趣,他們只要保持著對學習的濃厚興趣,不論是創造新知識也好,還是應用傳統的知識也罷,都是在為社會的發展做貢獻。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要引導青年大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還需要有個“催化劑”。這個催化劑不是學位分級制度,而是著作權保護制度。保護知識創新的成果,給智慧成果以體面的經濟回報,這樣的激勵制度將會從根本上調動大學生的學習興趣。
最近,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創辦的《重慶瞭望》“重金求稿”,開出單篇作品2000元至10000元的稿酬,吸引了不少在校大學生的關注。有青年大學生認為,這樣的重金征集作品讓他們看到了知識經濟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條可以通過讀書學習和思考“變現”并證明學習和知識的價值的途徑。
讓知識變得越來越值錢,知識的價值真正提高了,青年大學生對知識“眼紅”了,他們?的興趣將導向知識學習和知識生產。探索這樣的“興趣分流”,也許比設計“學位分級”制度更具可操作性。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