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歐洲移民潮做一次核磁共振-世界熱資訊

2023-03-10 07:33:32

來源:北京青年報


(資料圖)

◎宋展翎

羅馬尼亞位于巴爾干半島東北部。這個瀕臨黑海的多民族國家其實并沒有太發達的電影制作系統,卻在近十幾年佳作頻出;一批才華橫溢的學院派中青年導演在各大電影節展上大放光彩。其中,克里斯蒂安·蒙吉在《四月三周兩天》獲得金棕櫚獎之后,又憑借影片《山之外》和《畢業會考》分別獲得戛納最佳編劇和最佳導演,維持著高質量的穩定創作輸出。2022年,克里絲蒂安·蒙吉的最新作品《核磁共振》(中譯名,原名《R.M.N》)又獲得了金棕櫚的提名。

《核磁共振》在影像風格上與蒙吉之前的作品一脈相承:灰藍色的冷色調、固定鏡頭和手持跟拍,彰顯著疏離而克制的極簡主義風格。稍有不同的是,《核磁共振》所使用的藍色飽和度更高,配以皚皚白雪,冬日村莊里喀爾巴阡群山環繞下積雪覆蓋的奧匈帝國時期建筑,在遠景構圖中看去就猶如勃魯蓋爾的一幅畫——冷峻清冽、肅穆安靜,極富空間深邃感和神秘氛圍感。2.35比1的寬畫幅比和LF專業畫幅攝影機所賦予的大尺寸CMOS讓觀眾可以聚焦更多注意力關注到影片畫面敘事中——電影畫幅對于影片敘事的重要影響常常容易被忽視,其實它決定著觀眾視覺系統接受影像信息的容量和方式,與電影創作息息相關。

影片前半部分的劇作鋪陳看上去似乎細碎而冗長,但卻綿里藏針。圣誕前夕,在德國工作的馬蒂亞斯回到他的家鄉——羅馬尼亞特蘭西瓦尼亞的一個多民族村鎮。馬蒂亞斯一邊擔心著兒子魯迪所遭遇的失語癥,一邊又再次見到了他的前女友奇拉。多條敘事線索匯合在男主角馬蒂亞斯身上,影片開篇即是他的兒子魯迪在小樹林里遭遇意外——這也奠定了整部影片充滿不安全感的基調。奇拉是一個性格明亮又工作干練的女性,劇情的轉折點發生在奇拉工作的面包廠雇用了三名斯里蘭卡工人。這原本無足輕重的小事,卻激發了村鎮上不同族群之間根深蒂固的觀念沖突和歷史積怨,就如喀爾巴阡山脈上常年不曾消融的積雪,這些平日里被表面平靜所掩蓋的深層矛盾和裂痕,在凜冽陰霾的冬日村莊爆發,人們被恐懼和焦慮不安的情緒所深深籠罩……

20世紀90年代,羅馬尼亞經歷了社會的持續動蕩和政權不斷更迭,經濟蕭條、通貨膨脹。在2007年加入歐盟之后,更多的勞動力人口尤其是年輕人流失到西歐,羅馬尼亞本土面臨不同程度的勞動力短缺——這也正是影片《核磁共振》的敘事背景——男主角馬蒂亞斯在德國工作,而他的家鄉村鎮上的面包廠卻面臨工人短缺。為了能獲得歐盟的政策補貼,奇拉和她的老板才決定雇用三名斯里蘭卡人。馬蒂亞斯在德國遭受種族歧視,回到家鄉卻又成為歧視別人的人——似乎是不經意間的鏡像身份轉換,卻在呈現人性復雜幽微之處蘊含著作品的藝術深刻性。恐懼,是人在面對困境時的自我提醒和自我防御,但集體恐懼情緒的蔓延卻常常來自人類對未知的自我異化和想象。

影片的沖突高潮戲是一段極其學院派風格的固定長鏡頭段落:一場村里的牧師召集村民在文化中心開會商討外國工人是否應該留下的群戲。長達17分鐘的鏡頭內,坐在前排的馬蒂亞斯和奇拉作為前景,后景中各位村民以各自的語言就所持的不同觀點展開激烈辯論,此起彼伏、情緒迸發,演員的接戲順序、肢體走位、臺詞情緒等諸多細節銜接精妙而流暢。盡管是固定長鏡頭,但導演利用空間縱深感一直在作小幅度的鏡頭運動并隨著人物情緒變化而調整側重焦點。整場戲行云流水,以時間性的完整和充盈,呈現了極具爆發力的戲劇場景,卻又在穩健而冷靜的遞進節奏當中時刻保持著“間離審美”的距離,展現出蒙吉超凡的鏡頭內調度能力和深厚的導演創作功力。

影片的劇作顯示出了繁而不雜的嫻熟鉤織能力,人物關系內部編排綿密繁復,但外部和事件主題的勾連卻簡潔有力。劇作在前期的鋪墊有始有終,并無閑筆。電影是現實的鏡像,移民潮、歐盟經濟、族群沖突等社會議題,與家庭、教育、情感關系等具象的個體話題融為一體地交織呈現,使影片擁有了更為開闊的藝術視野和更為綿長的歷史縱深。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部零配樂、低光照、現場收音的自然主義作品,整部影片蒙吉幾乎沒有使用任何配樂,只有在奇拉練習大提琴時使用了梅林茂為日本電影《夢二》(鈴木清順執導)所創作的音樂《Yumeji’s?Theme》。這首曾經被王家衛用作影片《花樣年華》配樂的樂曲,其輕盈而富有跳躍感的旋律似乎也被賦予了某種特殊魔力,甫一響起,就使影片有一種后現代解構主義的幽默感,令觀眾發出意味深長的會心一笑……

影片里羅馬尼亞小鎮上發生的一切就恰如人類歷史上所有沖突的縮影,在文化中心辯論的那一刻,歷史的塵煙似乎幻化成了時間褶皺里的神奇,帶著似曾相識的面孔正與人類重逢……

2003年,為了挽救即將面臨崩潰的國有電影工業體系、支持真正有才華的藝術家進行創作,羅馬尼亞政府實施電影改革法案——年輕的導演可以申請國家電影基金的資助。自此,羅馬尼亞電影人開始了持續而有深度的藝術創作,一批作品秉持相近的寫實主義美學風格和對社會現實議題的深刻關注,并屢獲國際大獎,因此被媒體稱為“羅馬尼亞電影新浪潮”——盡管這種說法并未得到羅馬尼亞電影創作界和評論界普遍意義上的認可,但依然不失為一種較為準確地對群體創作現象的表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