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5 07:47:55
來源:北京日報
在地球上,我們可以“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而飛入空間站后,航天員每90分鐘就能繞著地球飛上一圈,一天內能看到16次日出。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這樣的奇觀,已經有16名中國航天員親眼見證。30年來,載人航天工程已先后發射了15艘神舟飛船,成功地將16名、26人次航天員送入太空,任務成功率為100%。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03年10月15日18時40分,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從太空向世界各國人民問好,并在艙內并列展示了五星紅旗和聯合國旗(攝于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大屏幕)。 新華社發
從21小時23分到6個月
載人飛船的試驗,從無人飛船開始。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無人試驗飛船發射取得“開門紅”,在太空飛行了21小時后,順利、準確地返回地面。隨后,陸續進行的神舟二號至神舟四號無人試驗飛船發射也均圓滿成功。在積累了足夠經驗后,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蓄勢待發。
14圈,21小時23分。“航天英雄”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圓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將五星紅旗帶到了浩瀚宇宙。平安返回地球后,楊利偉走出返回艙說:“飛船運行正常,我感覺非常良好,我為祖國感到驕傲!”
這只是個起點,在后續任務中,航天員乘組在太空遨游的時間不斷拉長。幾天、十幾天、三個月……現在,航天員乘組“太空出差”6個月已是常態。在神舟十四號乘組返回地球后,陳冬更是成為了我國首位在軌時間超過200天的航天員。
要讓航天員能在太空中長期工作生活,“太空之家”的性能必須足夠強大。其中,空間站環控生保系統發揮了重要作用。航天員葉光富曾在接受采訪時提到,“他們神十二經常開玩笑說,上面我們有好多再生水給你們留下了”。這里的再生水,指的便是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統將航天員排出的尿液、水汽等廢物,轉化而成的飲用水,實現空間站水資源的循環。同理,航天員呼出的二氧化碳也可再生為氧氣,并消除有害氣體。
在空間站繁忙的工作之余,航天員也會進行休閑調劑,可以打太極、練書法、彈古箏,還能化身太空攝影師,將宇宙的壯美定格在相機中。
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號3名航天員順利進駐中國空間站,與翹盼已久的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首次實現“太空會師”。新華社發
艙外航天服護航星河漫步
航天員出艙活動,是載人航天三大關鍵技術之一。而身處復雜、危險的太空環境中,能夠保護航天員“太空行走”安全的,便是艙外航天服。形象地講,一件艙外航天服其實就相當于一個微型載人航天器,近百種單機產品、數萬個零部件集成在一件“衣服”上,其設計難度可想而知。
“神舟七號報告,我已出艙,感覺良好!”2008年9月27日,翟志剛在執行神舟七號任務時完成了首次太空出艙,他將一面五星紅旗高高舉起,這是我國載人航天任務的重要一瞬。當時,他身穿的是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一代艙外航天服。后續,研制團隊持續開展優化設計,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在神舟十二號乘組出艙時亮相,成為目前世界最先進的航天服之一。
新一代航天服的設計使用次數為3年15次,單次可支持艙外工作時間8小時,且穿脫設計精巧,經過專業訓練的航天員只需5分鐘即可完成。其還能根據航天員的身高調節高度,供不同身材的航天員使用。有了堅實的屏障,航天員就能安心開展太空作業。
現在,在航天員出艙時,空間站艙外的一大一小兩條機械臂還能助他們“一臂之力”。前不久,神舟十四號乘組在執行第三次出艙任務時,大小機械臂首次級聯形成組合臂,托舉著航天員陳冬大范圍轉移至夢天實驗艙外,輕松完成艙間連接裝置的安裝。
2022年1月31日,農歷除夕,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在遙遠的太空發來視頻,向祖國和人民送上祝福。指令長翟志剛拿著對聯說:“祝大家新春快樂,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視頻截圖)新華社發
“最高學府”為千萬學生開課
“同學們,你們好!”2013年6月20日,航天員王亞平在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里首次化身“太空教師”,講授了一堂神奇的太空課。天地信號剛剛接通,王亞平就越過“講臺”飛向鏡頭,這一幕,讓收看課程直播的6000余萬“太空班”孩子們記憶猶新。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這句話,是王亞平首次太空授課的結束語,也是她在出征神舟十三號任務前的寄語。2021年12月9日,陀螺旋轉不停,“太空教師”王亞平已從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飛入了空間站時代,“太空教室”也從天宮一號升級為天和核心艙,更加寬敞、明亮。
太空授課點燃了孩子們的飛天夢想。現在,曾經的“太空班”學生已經長大,王亞平曾在公開采訪中透露,很多孩子因為太空授課而喜歡上了航天、報考了航天專業,甚至有些已經成為了她的同事,“航天事業帶給我最深的感受,一個是時代的力量,一個是傳承的力量。”
隨著中國空間站的建造,神舟十四號乘組啟用了“新教室”,在問天實驗艙中與青少年互動,分享了正在太空開展的水稻、擬南芥種植實驗情況,還現場展示了科學手套箱剪株操作,直觀展現航天員在空間站內怎樣做實驗。
如今,航天員乘組在執行任務期間“開課”已成常態。天鏈中繼衛星搭建起一條“信息天路”,實現天地間話音、圖像的雙向傳輸,讓航天員能輕松開啟直播課。“天宮課堂”已經逐漸成為我國太空科普的國家品牌,旨在傳播普及載人航天知識,激發廣大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
標題出自宋·謝枋得《小孤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