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之水運河美(之五)_世界熱點評

2023-02-25 05:41:55

來源:北京青年報

楚建鋒(教師、雜文家)

勞動催生的“離騷”。戰國詩人屈原的《離騷》表現出“哀民生之多艱”的浪漫主義精神,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騷”體詩歌,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大運河上的艄公號子,就是船民與挑河筑堤的河工們,從生命深處呼喚出的“離騷”。

自大運河開通后,年年歲歲的河道治理與疏浚相伴而生——挑河、抬土、筑堤、下樁、打夯等,都是重體力活,河工們為了消除疲勞、煥發精神,便不由而然喊唱出或粗獷簡樸、或高亢雄勁的號子;運河上的纖夫、船民們,在漫長、單調、苦悶的長途跋涉中,從內心深處呼喚出觸景生情、迎難而上的勞動號子……因地域、方言等差異,形成了河工、纖夫、船工等不同類別,以唱、吆、喊、打、叫、吼等不同稱謂的英勇無畏、勞動快樂、笑對人生的勞動號子。


(資料圖)

這些號子,產生于運河、激蕩于勞動人民的心間、流傳流行于元明清以來的不同時代,多數號子成為民間爭相傳唱的經典,被大眾接受并流傳至今。通州就流傳下了“闖船號子”“拉纖號子”等十多種,被收入《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并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的“抬土歌”“船工號子”“拉糧號子”等數十種,至今還廣受大家喜愛。

別開生面的戲曲。大運河的逐步興盛,開戲曲、曲藝藝術之新景。雜劇在大運河的北端元大都發展,歌舞演唱在大運河的南端杭州興盛。隨之,兩地的民間藝人、戲曲、曲藝等也隨大運河漸漸相互交織,歷經明清愈發興旺,逐漸形成了南北戲曲、曲藝雜會,空前繁榮的景象,并逐漸誕生出國粹京劇——元末雜劇南下成為中國戲劇發展史上的重要篇章,明清昆曲沿大運河北上、“四大徽班進京”形成京劇,成為中國戲曲史上的里程碑。

據史料記載,元代大批雜劇作家如“過江之鯽”,如關漢卿、馬致遠等紛紛南下、“入鄉隨俗”,創作出一批南戲,并融合催化出一批地方新的劇種,如流傳至今的淮揚劇等。

“忽聽鼓聲敲八角,游人爭愛本京腔”。這首清人張微楨創作的詩,就描寫了誕生于清北京八旗子弟創作的打擊樂器“八旗鼓”南傳山東、江蘇后的盛景。“八旗鼓”傳到南方后,各地又融入了地方的戲劇、山歌、漁謠等獨具特色的曲藝形式,演變出各自的曲藝,如徐州的“丁丁腔”、聊城的“石榴花”“倒推船”等等。

南北曲藝通過大運河交流,把北京的相聲、八旗鼓,山東的大鼓、評書,江蘇的徐州琴書、揚州評話、蘇州評彈,浙江的灘簧、平詞、評話,以及豫、皖等地的曲藝小調相融,成為中國曲藝發展的紐帶。

民俗演繹流萬家。大運河跨越燕趙、齊魯、荊楚、吳越等不同地域和風俗習慣,人們在運河的流動中四方雜處、耳濡目染、相互碰撞,迸發出多姿多彩的以水為主的民俗。

中國人最講究節慶,大運河上依河而居的人們,把傳統的節日賦予了水的習性,使其魅力無窮。如元宵節的舞龍燈,運河與陸地有著截然不同的方式——通州象征著“水”的藍色雙龍;微山湖的龍燈分載于多只船上,穿橋過閘等;端午節的賽龍舟,淮安有“丟標”“搶標”“撈標”等環節,煞是熱鬧。

“開槽節”是大運河上獨有的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十五這一天,在通州碼頭,數以百計的官商船依次停泊在碼頭上,碼頭兩岸的商戶、小販、腳夫、車夫、搬運工等人山人海,儀式上的“萬頭鞭”響徹云霄,緊隨其后,高蹺、舞獅、中幡、旱船、竹馬等表演十分熱鬧,最后在給河神敬香的高潮中落幕,已成每年運河上最隆重的節慶。

在琳瑯滿目的習俗中,南北的語言、生活、生產、交易等習俗,也在長期的運河流動中互取長短、互補優劣,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緣水而居的文明風尚。

流光溢彩運河美。傳世巨作《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描繪東京汴河兩岸一處的運河市井風情圖。圖中的城廓、市肆、橋梁、街道,以及街中的居民、行人、舟車等等,場面宏大、市場繁榮、市民熙熙攘攘,從中可見運河的興盛。俗話說“窺一斑而見全豹”,一幅畫足以展示出運河盛景的全貌。清代畫家徐揚的《姑蘇繁華圖》,令當年蘇州運河上的近400艘船只篙動櫓搖、帆檣滿河;船上,要么滿載大米、棉花、柴草、瓷器、酒,要么滿載游人品酒論茶、撫琴歌舞;岸上,店鋪鱗次櫛比、百貨充盈的景象躍然紙上。

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64回提到的“小花枝巷”,就位于通州張家灣,以及32回的“興隆街”、57回的“鼓樓西大街”等都透視出大運河的興盛。與此同時,另三部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也都誕生于大運河地區,其成書背景、內容莫不與運河密切相關。

大運河承載著燦爛文明,傳承著歷史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實物見證。當前,北京作為日益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大國首都,傳承好大運河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職責使命。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