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7 22:45:06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相關資料圖)
夜幕漸漸落下,一盤圓月從魚鱗般的云隙中閃出,草原上彌漫起朦朧的月光,中交一公局集團五公司科爾沁草原修復治理項目負責人岳鵬巡查完最后一片幼苗,開著白色皮卡返回項目駐地。自從種植完后,他每天天不亮就出發,前往施工現場查看苗木生長情況,親眼看著一片曾經的荒地披上綠裝,岳鵬心中滿是欣喜。
科爾沁草原治理初見成效 (2022年6月拍攝)
過去這里曾是水草豐美的草原,由于過度開墾放牧,土壤鹽堿化、沙化嚴重,牧草的生存空間和生長環境日益受到威脅,2022年6月,中交一公局集團承接了全國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保護與修復工程——科爾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保護與修復治理項目,主要施工內容為重度退化草原修復治理,一場科爾沁草原“療傷”就此拉開序幕。
接到此項工程,岳鵬深感責任重大。在正式開工前,他數次帶領團隊實地踏勘工程施工用地,考察每個地塊的鹽堿程度,分級制定治理方案。通過考察,他發現大多種植地塊與設計圖紙不符,一些地塊早已被牧民旋耕播種,于是就和項目團隊迅速同當地政府、設計單位加強聯系,溝通協調新圖紙規劃。
“種植區域原地貌主要為沙地、鹽堿土和其他草地,土壤肥力不足,部分草地存在毒害草(少花蒺藜草、刺萼龍葵)入侵現象,致使草地退化,植被覆蓋率甚至降到了30%以下”,岳鵬介紹。建設之初,為科學有效提高苗木生長率,項目充分利用“倒春寒”時機聘請行業專家開展種植技能培訓,帶領骨干成員到中科羊草種植基地取經學習,并花費15天時間種植100畝試驗田,從不同廠家種子、播種行距、旋耕深度進行對比、試驗、分析、研究,最終將人工建植、毒害草治理兩種修復模式的播種行距、旋耕深度調致有利于草種茁壯成長的最佳數值,成功將牧草成活率提高了14%。
正當項目團隊對科爾沁草原全面復綠翹首以盼時發現,毒害草生長卻比以前更加旺盛,導致苜蓿和羊草幼苗存活率只有不到 20%。“人工建植模式的羊草,在生長初期細如針,十分脆弱,如果按照原有設計采用人力或機械對毒害草植物進行地上部分刈割的話,則不能有效徹底清除,反而肥料會滋生毒害草肆意瘋長”。為了有效控制毒草生長,項目團隊再次集思廣益,根據中科羊草根系發達蓋度大、分孽速度快以及苜蓿生長快的特性,最終采用種前深耕將毒害草根部進行徹底清除的方式,實現了對毒害草生長的有效抑制,降低了羊草破土時的死亡率,提高了牧草成活率,扼制了毒害草對環境的破壞和對動物的傷害。
“項目總施工面積為51996畝,每年種草的時間只有5到10月,種太早或太晚都不利于牧草生長。”面對如此大的工程量,如此大的現場,對于從事園林綠化施工的岳鵬來說也是頭一回。為了搶抓施工黃金期,大家每天天不亮就出發前往施工現場,絕大多數的午飯時間是在現場就著風沙吃盒飯。付出終有回報,截至目前,項目種植任務累計完成24327畝,其中人工建植完成17722.2畝、毒害草治理6605畝。“草原退化治理修復成效已初步顯現,但為草原‘療傷’,我們將繼續深入探索和總結經驗。”看著前期播種的小幼苗已整齊挺立在裸露的草地上,岳鵬高興地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