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7 07:49:23
來源:北京日報
齊世明
走進廣州越秀山碑廊,一塊貪泉碑格外引人矚目。而“貪泉”兩個大字上方鐫刻的東晉名臣吳隱之的詩篇,更令筆者思之再三。
“貪泉”是一方有故事的奇泉。相傳東晉時期,凡南下官吏途經石門飲此泉水,便會起貪念成貪官;即便是普通百姓喝了此泉水,都會變得貪得無厭。以至于那些趕路人,即使口干舌燥,望泉而過,也不敢飲。
(資料圖片)
東晉元興元年(402年),為官素有清譽的吳隱之,出任廣州刺史。在石門江岸下船,眼見清澈明凈的一泓泉水,又聞人告白“貪泉”之“奇”,吳隱之一哂,舀一瓢飲罷,道一聲“爽”,對身邊人說:“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越嶺喪清,吾知之矣。”內心找不見可生貪欲處,自己的心境就會保持不亂,那些越過五嶺變貪官者,我暢曉其中原因了——是見錢眼大開,心把持不住了,借喝“貪泉”之虛名罷了。乘興,吳賦得五絕《酌貪泉》一首:
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
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新來刺史暢飲“貪泉”的消息不脛而走,全城百姓議論紛紛。在一眾猜疑中,吳隱之一改以前刺史慣奢靡、講排場之習,對內清簡勤苦,布衣糙米,對外力矯貪瀆,懲腐禁賄,嶺南吏治一時大為改觀。三年任上,他操守如一,百姓安居樂業,《晉書》贊之“清操不渝,屢被褒飾”。后人為紀念他,特豎一塊“貪泉碑”,刻上其詩,傳頌至今。
吳隱之置身亂世,于貪腐成風之地為官,但“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確實,廉者自廉,貪者自貪。正氣存內,外邪何干?可笑那些貪墨者企圖將貪婪之因“嫁禍于‘泉’”,反襯吳清者自清之雄姿,遂成后世之明鏡。
這是一思。
二思為何?《閱微草堂筆記》有載:兩人為狐所媚,以致餓倒于深山老林,奄奄待斃,后幸被一獵人救起。兩人恨狐,請獵人入山捕殺之。獵人說:魚吞鉤,貪餌故也;猩猩刺血,嗜酒故也;你二人宜自恨,亦何恨于狐?
獵人問得有理。如吳隱之受獎之辭“夫處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反其意而證之,“狐媚是不存在的”,但在現實中,各種“狐媚”與“貪泉”卻是無處不在。“狐媚”面前,宜自律,須自持;遇“貪泉”,足證:自強者改造環境,清廉者不懼污境,弱者則被環境所吞噬。
時近元旦,春節不遠。筆者置喧鬧與繁盛之際有三思:固然,此“泉”早湮,而此“石”就在眼前。試看長街通衢,披紅鑲翠;兩節當前,情如熾,禮頻頻,我們的黨員干部能不能如吳隱之“處可欲之地,而不改其操”?
關鍵詞: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