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消息丨“察傳”的啟示

2022-12-27 07:36:06

來源:北京日報


(資料圖片)

楊天舉

時下,傳言謠言之風盛行,大事小情、花邊八卦,真是言者滔滔,聞者津津。班上班下講、茶余飯后談,有的在“二傳”“三傳”時還添點油加些醋,一開始許是無聊者消遣時光,但波及面越來越廣,越說越玄乎,其危害之大不言而喻。

如何對待這些傳聞或謠言?

《呂氏春秋·慎行論》的觀點是“察傳”,即對傳言必須認真審察推究,不可輕信與盲從。那些個消息有沒有權威來源,街談巷聞經不經得起考究,不能聽到耳朵里就當真,且得分辨一二。其原因是“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是非混淆,真偽難辨,何以求其實?

“聞而審”之可得矣,且能“為福”;“聞而不審”呢?“不若不聞”。齊桓與夫差便是兩個例證。前者得管仲輔佐而成霸業,是審而用之的功效,事實也證明鮑叔牙說的是真話;而后者于勾踐則聞而不審,以伯嚭之訛而身死國滅。

那個貽笑大方的寓言故事“夔一足”更給人深刻啟迪。舜帝的樂正(樂官之長)夔,乃“正六律和五聲通八風”“以平天下”令人大服的功臣,本來體魄康健,卻被人傳為一只腳的跛子,連魯哀公都是問于孔子方釋然。想當初,未知傳言者或有意,或無意將其句讀搞錯,而聞之者又不“審”,以訛傳訛豈非可笑?還是舜帝說得清楚:“一足,非一足也”,白話即:夔這樣的樂正,有一個就夠了,不是一只腳啊!

如前人所言“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在人類社會中,無論哪個時代,都有著太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傳言。如何與之相處?答曰:“是非之經(界線),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何以為慎?依據事物規律和人的情理審察,就多能得到真實情況了。這些內涵樸素唯物論的觀點,值得今人借鑒。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