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30 07:30:31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神舟十五號飛船飛上太空后,與地面的聯系全要依靠一張測控通信網。這套載人航天測控通信網就像是“風箏線”,一頭連接航天器,一頭連通地面,時刻保證飛船與地面的順暢通信。
載人航天測控通信網是由陸基測控站、遠望號測量船和天鏈中繼衛星三部分組成的立體覆蓋網絡,對相關航天器進行軌道測量、遙測、遙控及話音和數據傳輸,這是在軌航天器與地面的唯一聯系。本次執行神舟十五號任務的十余個測控站全部由中國電科承研,這張立體測控網已實現了100%的測控覆蓋率。
其中,雷達跟蹤監測是測控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電科集團14所研制的應答式跟蹤式雷達能夠持續跟蹤數千千米外的飛行器,由它為距離地球數百千米的空間站各艙段、飛船提供測控,自然是輕輕松松。此外,相關設備可以為雷達提供引導信息,新一代測量雷達還具備對目標進行成像的功能,保證不會“看走眼”。
隨著我國空間飛行器數量持續增長,由天鏈中繼衛星和統一測控通信系統構成的天地一體、規模龐大的航天測控通信網絡已經建成。電子科技集團10所副總工程師劉田介紹,目前單套測控設備可以同時運行多種工作模式,兼容不同信號形式、不同頻點、多個目標,測控系統已實現多體制一體化的高度綜合。同時,設備能夠無人值守自動運行,實現“一鍵部署”,并能通過數據驅動的故障預測技術隨時開展健康管理,防患于未然。
在最新一代測控系統中,從軟件到硬件,從基礎元器件到整機、系統,已實現100%國產化自主可控。任務數據表明,全國產化的測控系統在穩定性、可靠性方面,完全達到并部分超過航天工程的嚴苛指標要求。
“目前我們的測控通信網管理著數百顆衛星,而隨著大型星座的建設,未來要同時測控管理成千上萬顆衛星。”展望航天測控系統的發展,劉田說,為了滿足空間飛行器數量持續增長的需要,一個地面站對應一顆衛星的“點對點”傳統測控模式,要轉變為星型和網狀的鏈路拓撲。構建我國測控通信的立體網絡,要滿足測控對高精準、低時延、強可靠的網絡確定性要求,并通過一系列先進技術手段的應用,實現測控能力全球泛在,飛行器隨遇接入,服務到端。
未來的航天測控形態,可能會加快向全數字化和虛擬化的云測控形態演進。劉田表示,這樣一來,能夠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可動態配置的太空資源,讓衛星技術與國家數字基礎設施和云生態實現“無縫”集成。
關鍵詞: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