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30 05:35:59
來源:新京報
火箭逃逸救生系統。資料圖片/航天科技集團四院供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空間站密封材料。資料圖片/航天科技集團四院供圖
11月29日,長征二號F遙十五運載火箭托舉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順利起飛,護送費俊龍、鄧清明、張陸3名航天員進入太空,圓滿完成了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最后一次發射任務。
據介紹,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四院研制的艙體密封件可在高真空、高低溫交變、紫外輻照等特殊環境下使用,并始終保持可靠的密封性能,為航天員在空間站中長期駐留提供保障。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九院研制的艙載醫監設備,可實時全程監測航天員的生理信息,并將信息傳送到地面,擔負著航天員“私人醫生”的重要角色。
“生命之塔”讓航天員放心出征
在神舟十五號飛船發射任務中,航天四院承擔了被譽為航天員“生命之塔”的火箭逃逸救生系統的全部動力裝置、神舟飛船的全套結構密封系統等產品的研制生產任務,分別應用于火箭和飛船系統,全程為空間站建設護航。
記者從航天四院獲悉,該院研制的產品涉及“箭、船、站、服、員”五大系統,為航天員長期在站工作生活提供安全和生活保障,讓駐守在“太空家園”的航天員安心工作。
由于頭頂標志性形似“避雷針”的裝置——火箭逃逸塔,長征二號F火箭成為長征系列家族中辨識度最高的一款火箭。其逃逸系統由大小10臺發動機組成,全部由航天四院研制。
據介紹,逃逸系統全部采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具有瞬間產生巨大推力的特點,被形象地稱為火箭上的“救生艇”。逃逸系統由低空和高空兩組發動機組成,分別承擔從火箭起飛前30分鐘到起飛后120秒,起飛后120-200秒左右兩個時間段內的救生任務。
第一階段為低空逃逸,救生任務主要由逃逸塔完成,被稱為“有塔逃逸”。逃逸塔由大小6臺固體發動機組成,包括1臺逃逸主發動機、1臺分離發動機和4臺偏航俯仰控制發動機。在火箭起飛前30分鐘到起飛后120秒內、飛行高度39千米以下時,如果發生危及航天員生命安全的重大故障,逃逸主發動機會按指令點火工作,配合偏航俯仰控制發動機,像拔蘿卜一樣,將航天員乘坐的軌道艙、返回艙從火箭整流罩中拖拽到1500-2000米外的安全區域,再通過攜帶的降落傘減速,安全著陸。如果這一階段火箭飛行一切順利,120秒后分離發動機會點火工作,實現逃逸塔與箭體的自行分離。低空階段的護航任務順利完成。
第二階段為高空逃逸,救生任務主要由安裝在飛船整流罩上的4臺高空逃逸發動機完成,被稱為“無塔逃逸”。火箭飛行時間120-200秒、飛行高度39-110千米之間,一旦逃逸系統檢測出火箭發生了威脅航天員生命安全的重大故障,逃逸系統會自動發出,或者航天員和地面工作人員手動發出逃逸指令,高空逃逸發動機就會點火工作,完成救生任務。其間,如果火箭飛行一切順利,200秒后,高空逃逸發動機會與整流罩一起與箭船分離。至此,發射階段的護航使命就全部完成。
自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開展以來,航天四院研制的火箭逃逸救生系統固體發動機隨同長征二號F火箭一起,先后參加了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五號的多次無人、載人飛行和交會對接任務,助力完成了歷次完美飛行。
艙體密封件能經受-70℃~200℃高低溫交變
在外太空環境下,密封性能是飛行器的關鍵。動、靜結構與機構的密封構成了飛船、空間站的艙體結構密封系統,對隔離艙體與外層空間、支撐艙內安全獨立的生存環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航天四院相關負責人介紹,由于外太空的復雜環境,要求密封件在高真空、高低溫交變、紫外輻照、帶電粒子輻照和原子氧侵蝕、組分容易揮發等特殊環境下使用不產生降解、老化和龜裂等,始終保持可靠的密封性能。另外,由于艙內載人環境的特殊要求,密封材料還必須具有極低的揮發性且無毒、無污染。
未來,航天員將在空間站中長期駐留實驗,必須保證艙內壓力、溫度、濕度、氣體成分等航天員生存條件。除了密封性能要安全可靠,還要求密封件材料安全無毒,能經受住-70℃~200℃高低溫交變等各種空間復雜環境的長期考驗,可安全使用30年。
經過試生產,航天四院研制的密封件尺寸精度完全滿足要求,尺寸超差范圍不超過0.01毫米,相當于頭發絲的1/5。選用的每種材料都經過了近百次的試驗驗證,確保其安全性能。生產的高性能密封樣件,達到國際同類產品水平。
此外,在神舟十五號飛船發射任務中,航天四院42所承擔了艙外航天服上所有橡膠件的研制與生產。該所為航天員量身定制的艙外航天服橡膠件主要包括三類產品,分別是艙外航天服主氣密層、手套橡膠件、連接處密封件。
其中,主氣密層涉及肩、肘、臀、膝、踝等多個活動關節,為航天員在太空超低溫條件下靈活出艙活動提供必要的基礎防護;手套橡膠件是航天員艙外航天服手套的重要部件,能夠為航天員進行艙外作業時提供靈活操作功能和必要的防護;連接處密封件能夠耐受空間環境,既確保密封嚴絲合縫,又確保了航天服關節靈活自如。
據介紹,該系列橡膠件具有高強度、高抗撕、耐高低溫交變等性能,空間環境適應性良好,采用材料無毒、無污染,各項空間環境耐受性能均達到國外同類材料水平,滿足空間飛行器衛生學標準的要求。
艙載醫監設備擔任航天員的“私人醫生”
在本次任務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九院為飛船和火箭配套生產了專業多、數量大的智能產品,為任務圓滿成功發揮了關鍵作用。
航天員進入太空后,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據航天九院介紹,飛船每90分鐘就繞地球一周,相當于地面上一個晝夜。而人體由于長時間待在地面上,已經形成了固定的生物鐘。試想一下,突然把人體的生物鐘撥快16倍,將是怎樣一種情況?此外,在太空中微重力的影響下,人體的方位感蕩然無存,要比暈車還難受百倍。
在這樣復雜惡劣的環境中,航天員的健康一旦出現狀況,又沒有醫生現場治療,該怎么辦?為此,航天九院771所研制了一種艙載醫監設備,它是飛船航天員生理信息測量系統的數據處理中心,擔負著航天員“私人醫生”的重要角色。
該設備可實時全程監測航天員在飛行過程中的心電、心率、呼吸、體溫、血壓等數字生理信息數據,在飛行期間對航天員進行醫學監督及醫學保障。通過遙測和通訊裝置,將檢測到的信息傳送到地面,供地面醫務工作者觀察、分析,指導航天員應對突發的健康狀況。
據介紹,航天員在飛船中活動頻繁,人體血壓、脈搏等弱信號的采集比較困難,所以與一般醫用監測儀器相比,艙載醫監設備除了要高可靠和安全外,還要具備檢測、存儲、傳輸和處理的功能,信號要通過多種通道傳輸到主機儀表和裝置,實現對航天員全面有效的醫學監督。
此外,航天員在太空中生存并進行科研試驗活動,一個舒適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至關重要。這就需要航天九院771所為神舟飛船配套的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數據處理裝置。
該所相關負責人介紹,環控數據處理裝置是載人飛船環控與生保分系統的數據采集、處理和控制設備,負責采集飛船內的環境參數和生命保障參數,通過對參數的處理運算,準確控制各類動作部件的調節,保證飛船艙內維持合適的氧氣濃度、溫度和濕度等。
關鍵詞: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