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設立五周年取得四大進展

2022-04-01 18:13:54

來源:中國新聞網

雄安新區迎來五周歲生日。這五年,城市建設有序推進,未來之城雛形初顯,“雄安大計”正在落地見效。概而言之,以下四個方面已取得突破性進展。

其一,基礎設施建設與公共服務供給不斷完善。京雄城際鐵路全線貫通,雄安高鐵站投入使用,“四縱三橫”對外高速公路動脈全面打通,北京援建的“三校一院”交鑰匙項工程已接近尾聲,為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提供了有利條件。

其二,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開始起步。中央企業在雄安新區設立的分公司、子公司及各類分支機構已達100余家。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林業大學、北京交通大學正在籌劃雄安新區校區,北京協和醫院已確定進駐新區。

其三,生態環境改善成效顯著。2021年1-7月,白洋淀水質達近10年來最好水平,湖心區平均水質達到IV類標準,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同比下降9.05%。

其四,管理體制愈發健全。《河北雄安新區條例》通過地方人大立法,賦予雄安新區管委會“參照行使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的行政管理職權”、行使國家和河北省賦予的省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

雄安新區的五年進展,得益于其相對適宜的地理位置和“平地建新城”的較強可塑性。2021年以來,雄安新區步入了大規模開發建設和非首都功能疏解同步推進的重要階段,城市功能培育是確保“雄安大計”夯實基礎、初顯實效的關鍵之鑰。目前,雄安新區“地上城市”與“地下城市”建設雙軌并進,“云上雄安”數字智能城市與實體城市建設虛實互動、孿生共長,未來城市雛形初現。

展望未來,雄安新區的建設發展應結合階段性目標與長遠規劃,保持定力,跳出傳統城市建設的既有軌跡與既定范式,適當拓展發展思路,探索“外引”“內培”雙向發力的發展路徑。一方面,雄安新區需持續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培育市場主體,有效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既要處理好城市規劃與城市建設的關系,又要把握好產業、人才、城市之間的互動邏輯,還要積極探索京冀雄三地共建共管共享的新型合作機制。

另一方面,雄安新區應以更加開放的胸懷擁抱世界,不僅要主動作為,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更要優化創新創業生態,匯聚全國乃至全球的創新要素,針對性地引導外部創新要素植入,以“鏈條式”的引進模式吸納高端高新產業項目,推動雄安新區建設走在創新驅動、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之上。

與此同時,社會各界對于雄安新區建成全球典范城市應保持足夠的耐心與信心。縱觀古今中外,日本筑波科學城開工建設至基本建設成熟耗時20多年,深圳從小漁村成長為現今的國際大都會跨越了40余年,浦東地區開發至今也歷經了30余年的沉淀。雄安新區作為“國家大事”,定可借鑒國際經驗,匯聚全球人才,在歲月的見證下建設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樣板之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