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8 14:06:03
來源:太陽信息網
2025年7月25日,由南方周末主辦的第十七屆企業社會責任年會暨成果發布會(下稱“責任年會”)在廣州舉行。
來自政府部門、行業組織、企業界、學術界等領域的多位代表,圍繞“構建可持續領導力”的年度主題,對企業社會責任領域的焦點議題與前沿趨勢展開深度研討,集中展示與發布企業履責研究、實踐等成果,擘畫可持續發展的新范式。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黨委副書記,南方周末報社黨委書記、總裁王巍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黨委副書記,南方周末報社黨委書記、總裁王巍在開幕致辭中表示,中國倡導發展新質生產力,對企業的經濟責任、法律責任、社會責任、道德責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更系統的要求。本屆企業責任年會將年度關注定為“構建可持續領導力”,正是希望聯合多方力量拆解企業的責任議題,探討新的解法。“南方周末貫徹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的媒體系統性變革要求,將繼續堅守初心,發揮媒體洞察、連接、融合與推動的力量,攜手各界伙伴,共同激勵社會責任領域的創新,為建設一個更具包容性、可持續性和韌性的美好社會貢獻智慧與力量。”
全球議題下的中國觀察
國家氣候中心原副主任、亞洲開發銀行原首席氣候變化專家呂學都
在年度觀察環節中,國家氣候中心原副主任、亞洲開發銀行原首席氣候變化專家呂學都以《全球經濟綠色轉型與中國企業的機遇和挑戰》為主題進行分享,系統梳理了全球綠色經濟的變革趨勢,并探討了中國企業在其中的發展機遇。他為企業出海提供了“新謀略”,即以綠色低碳為底色,以知識、技術和標準為核心,有組織、有體系性系統性出海,把涉“碳”工作做到完備。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研究員、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中心主任李麗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研究員、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中心主任李麗則分享了可持續發展背景下,對全球貿易規則發展變革的觀察。她認為,貿易是實現SDGs(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力量,而可持續發展規則對貿易和投資帶來新的方向,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價值鏈上下游企業共擔成本、共享收益,實現共贏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議題,正在給中國企業的發展帶來新的視角,而每一家企業的實踐也構成了當下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南方周末研究院副秘書長兼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孫孝文
在大會上,南方周末研究院副秘書長兼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孫孝文發布了《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十大觀察(2025)》,通過對大量企業的長期跟蹤研究,從多個維度對中國企業在社會責任維度的現狀,進行系統呈現。他在報告中指出,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穩步提升,產品與消費者、責任治理、公平運營等指標表現較好,但經濟維度和環境維度平均得分較低。同時,中國企業正處于社會責任發展的十字路口,可持續發展領域出現“全球逆潮”,部分領域出現“內卷式”競爭。
南方周末研究院研究員侯明輝
在隨后的年度調研環節中,南方周末研究院研究員侯明輝則解讀了南方周末2025年“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調研”的研究成果,并披露了互聯網科技、汽車、金融、新能源等行業的企業社會責任現狀。他表示,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深度調整,讓各行業面臨新的履責議題和挑戰。
南方周末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調研”已開展二十二年,成為業界發起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影響范圍最廣的調研之一。2025年,南方周末對企業社會責任調研進行全新升級,聚焦新時代下政策、市場與公眾的多重關注,洞見企業履責新動向。
“可持續”的新質領導力
在責任年會上,南方周末正式揭曉了“2025年度責任先鋒”,他們都在各自領域里,推動和引領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的成果。
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ISSB)主席特別顧問兼北京辦公室主任張政偉
第一位是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ISSB)主席特別顧問兼北京辦公室主任張政偉。近年來,張政偉深耕可持續信息披露準則的制定與推廣工作,為可持續信息披露事業鼓與呼。他在大會上表示,氣候變化是一場“千年挑戰”,ESG則是一場“百年應變”,可持續發展是破解當前全球性問題的“金鑰匙”,而企業的ESG工作要有長期主義思維。
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駐華代表劉萌
第二位是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駐華代表劉萌。劉萌是專著《責任改變世界:聯合國全球契約引領全球企業大變革》的作者,并在多個期刊和報紙發表多篇專文。在活動現場,劉萌介紹,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成立25周年來,一直致力于推動企業踐行聯合國全球契約十項原則,促進全球商業的可持續發展,并為中國企業在新出海時代如何鍛造長期競爭力,提供支持與建議。
“向上競爭”的理解與實踐
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智庫專家、中國管理科學學會可持續發展管理專委會副主任呂建中
在當天下午的年度實踐環節,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智庫專家、中國管理科學學會可持續發展管理專委會副主任呂建中率先登場,揭曉了年度CSR觀察案例。他詳細分析了十家知名企業在社會責任領域所面臨的問題、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以及帶來的思考。這些案例,生動展示了當代中國經濟中,企業對社會責任的理解與實踐,也為更多的企業提供了參照,帶來了啟發。呂建中指出,可持續商業是讓企業找到具韌性、能持久、更興旺、有尊嚴的活法之通途。
隨后,歐萊雅北亞及中國首席可持續發展官樸智鮮、蒙牛集團副總裁李函擎,以及利樂大中華區可持續發展負責人龍朝陽,先后解讀了其所在企業在社會責任領域的探索與成果。
歐萊雅北亞及中國首席可持續發展官樸智鮮
樸智鮮介紹了歐萊雅的可持續發展歷程,并分享了集團在“歐萊雅,為明天”(L'Oréal For the Future)中期節點,對發展路線圖的優化升級。歐萊雅2024年報顯示,集團運營場所的可再生能源使用比率達97%;工業場所產生的廢棄物已有76%實現回收或再利用。她表示,“歐萊雅,為明天”著重創新及與生態圈緊密合作,運用綠色科學和包裝設計創新為消費者帶來可持續的產品,聯合重要合作伙伴推動可持續消費,攜手共創可持續的未來。
蒙牛集團副總裁李函擎
李函擎系統介紹了蒙牛GREEN可持續發展戰略,且正以領先的ESG評級持續吸引全球投資者,打造可持續有韌性的全球供應鏈。“企業應創新可持續模式,吸引全球資本、打造韌性供應鏈、提升國際形象、創造海外社區福祉,將企業社會責任塑造為可持續的國際競爭優勢。”
利樂大中華區可持續發展負責人龍朝陽
龍朝陽則介紹了利樂推動紙基復合包裝回收價值鏈的構建與實踐。他指出,利樂圍繞引領可持續包裝創新、提升環保意識和參與度、加速回收分揀轉型升級、確保處理產能和技術、推廣再生產品應用共五大重點維度踐行各項舉措,并聯動整個價值鏈上下游合作伙伴不斷提升紙基復合包裝的資源化利用。其中,利樂稱其支持建立了位于廈門的國內第一個低值可回收物自動化分揀中心,進而打造了可復制的廈門回收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系統性的解題思路
中國管理科學學會可持續發展管理專委會副主任、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社會樞紐講席教授謝丹陽
活動現場,中國管理科學學會可持續發展管理專委會副主任、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社會樞紐講席教授謝丹陽以《可持續商業推動可持續發展》為主題進行分享。他介紹,中國管理科學學會可持續發展管理專業委員會通過調研和觀察,認為在可持續發展領域存在人才和標桿兩大瓶頸。謝丹陽指出,推動可持續發展是一項宏大而緊迫的系統工程,需要頂層設計,需要行業標準,也更需要每一個企業、每一個人的積極參與。
空氣俠創辦人趙亮
空氣俠創辦人趙亮發布《汾渭平原地區低碳鄉村案例集》。他通過該典型地區能源結構轉型的多元案例,呈現了我國鄉村低碳發展的探索與實踐。他認為,鄉村地域廣闊,能源轉型潛力巨大,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而每一個低碳鄉村案例背后,正是企業環境社會責任在祖國大地上最生動的寫照。
深圳可持續發展研究會執行會長、科創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張亞龍
深圳可持續發展研究會執行會長、科創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張亞龍進行《深圳近零碳地圖》成果發布。成果顯示,截至2024年11月,深圳市公布了四批共113個近零碳排放區試點項目,在模式、技術、運營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實現了多項創新,初步具備了面向國內其他城市以及一帶一路的示范和推廣價值。張亞龍強調,上述113個項目中,很大一部分是政府與企業共同推動的,零碳讓企業與城市之間形成新的紐帶關系,也催生了新的市場競爭模式,助力城市綠色低碳是企業責任所在,也是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石。
西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新時代企業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倩
西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新時代企業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倩則發布了《企業碳中和信息披露質量報告(2020-2024)》。報告顯示,2024年企業碳中和信息披露總體質量明顯提高,平均得分72.77分,較2023年55.58分增長了30.93%;而從行業角度看,2024年采礦業碳中和信息披露質量最好,得分為105.80分;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得分僅9.79分;而農、林、牧、漁業得分為49.34分,增幅最大,較2023年的29.17分增長了69.14%。她認為,碳中和信息披露,不僅是企業一種防御性的政策應對策略,還可以作為企業進攻性的市場營銷策略。
活動結束后,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智庫專家還召開了閉門會議,來自學界、業界的多位智庫專家,圍繞國內外 ESG發展趨勢展開深入分析,并針對中心工作提出了建設性建議。同時,專家們對南方周末“善擇-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大數據平臺”的數據庫建設及應用進行了探討,為推動中國企業社會責任事業發展出謀劃策。
立足企業社會責任年會這一平臺,南方周末每年面向各界尋找值得關注、推薦的年度履責標桿,對一系列在可持續發展領域全力投入并取得優異成果的企業深入觀察、研究。在本屆責任年會上,南方周末正式公布2025“年度責任標桿”名單,從不同維度盤點中國企業在社會責任領域的成果,為業界提供富有實效性、創新性的參考示范。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