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到融化?清涼青海湖用“自然+文化”治愈旅行焦躁

2025-07-15 16:37:25

來源:今日熱點網

精準錨定年輕群體的精神需求,助推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酷暑難耐”在今夏具象化了,“熱到融化”的吐槽刷爆朋友圈?!澳臎隹炷拇ァ背蔀槊總€人最深的渴望。涼爽的青海成為避暑熱門目的地,據攜程數據顯示,“青海避暑游”搜索量環比增長80%。青海湖二郎劍景區等熱門景區更是成為旅途中必打卡之地。這里不僅是“自然空調房”,更是一場為年輕人量身定制的“治愈社交場”。

圖片 2.png

不止于20℃的清涼,在“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目標的指引下,青海湖景區以自然和文化的雙重治愈力,在夏日里撕開一道治愈的裂縫,精準錨定年輕群體的精神需求,助推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場治愈不僅來自雪山與湖水的自然饋贈,更源于青海湖通過“文旅+”模式,將自然與文化資源轉化為可體驗、可參與、可傳播的IP價值,打造出今極具示范意義的“避暑游樣本”,而其核心密碼,正是讀懂了年輕人的“情緒需求”。

圖片 3.png

青海湖的“自然基因”,從一開始就寫滿了“治愈”的密碼,而這份密碼恰好擊中了年輕人“逃離城市”的剛需。

圖片 4.png

7月的青海湖,湖面氣溫僅12-20℃,湖水因礦物質呈現藍綠漸變,像一塊被雪山融水洗過的寶石。游客站在湖邊,風里裹著草甸的清香,耳邊是鷗鳥的鳴叫——這種“天然空調房”的體驗,讓“熱到融化”的都市人瞬間松弛。

而年輕人更將這里變成“自然野餐”的社交場:帶著露營椅、飛盤和手沖咖啡,在湖邊草坪鋪開野餐墊,隨手拍一張“人在畫中游”的大片,發朋友圈配文“青海湖的夏天,是20℃的浪漫”,瞬間收獲百贊。

圖片 5.png

夏季的青海湖是“大地的調色盤”:金蓮花、格?;S海拔梯度次第開放,黑頸鶴、斑頭雁在濕地覓食。7月22日,以“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 花漫河湟”為主題的西北五省花兒演唱會的分會場就設在青海湖二郎劍景區內的花海深處——沒有華麗的舞臺,只有沉浸式花兒藝術盛會。

當夜幕降臨,篝火燃起,青海湖的星空像被打翻的墨水瓶,綴滿鉆石般的星子。年輕人圍坐在一起,喝著特調的“青海湖之夜”飲品,聽駐唱歌手彈著吉他唱《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人舉著手機拍星空,有人在篝火邊分享旅行故事,來自廣州的“00后”游客笑著說:“在青海湖,連焦慮都變得輕盈了——因為抬頭就能看見銀河,低頭就能摸到湖水?!?/p>

圖片 6.png

對年輕人而言,青海湖的自然治愈不僅是風景,更是一場“可分享、可記錄、可共鳴”的社交儀式。他們用鏡頭和文字將這里的美好傳遞給更多人,讓青海湖從“地圖上的一個湖”變成“朋友圈里的治愈符號”。

圖片 7.png

如果說自然是青海湖的“治愈底色”,那么文化就是它的“靈魂注腳”。而這種文化,恰恰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活態表達”,叩開了他們的情感之門。

圖片 8.png

西北五省花兒演唱會,選址青海湖絕非偶然。作為“中國花兒之鄉”,青海湖周邊居住著漢、藏、回、土、撒拉等多民族,花兒既是日常勞作的“精神調劑”,更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通用語言”。

2025年青海湖國際詩歌節,主題定為“個體詩人與跨越不同文化的交流:在另一種語言中重構詩歌的可能”,恰是青海湖文化的縮影。城市詩意創作采風、詩歌公益課堂、名家詩集簽贈、“我鏡頭里的青海湖”詩畫主題展等活動,讓詩與群眾相融,共享詩歌藝術。年輕人在“古今同頻”中感受:青海湖的詩意,從來不是凝固的,而是隨時代流動的精神長河。

圖片 9.png

這些場景合力作用下,青海湖不再是“地圖上的一個湖”,而是成為年輕人“尋找自我”的精神場域。一位參加畢業季活動的“00后”游客在朋友圈寫道:“以前覺得青海湖只是風景美,現在才懂——它的美,是雪山與草甸的對話,是藏歌與漢語的和鳴,是我們這代人與自然的約定?!?/p>

圖片 10.png

青海湖的活動矩陣,不僅是“活動集合”,更是“價值乘法”。通過“文旅+教育”“文旅+藝術”“文旅+生活”的跨界融合,它讓IP價值突破了“單一體驗”的邊界,精準契合年輕人對“體驗感、社交屬性、意義感”的需求。

圖片 11.png

 1、文旅+教育:研學不是“課堂搬家”,而是“體驗式成長”

2025年研學旅游主題宣傳推廣活動中,青海省重點發布了青海研學旅游導覽圖,并深度介紹了國家公園(青海)奇遇記等6條精品研學旅游線路。

圖片 12.png

這些線路覆蓋了自然生態、科技探索、紅色教育、歷史文化、民俗傳承五大板塊,均以青海特色資源為核心支點,將高原生態奇觀、“兩彈一星”精神、河湟文明底蘊、民族文化魅力轉化為沉浸式研學場景。打破“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模式,青海研學旅游構建起教育性與體驗感并重的立體化產品矩陣。

 2、文旅+藝術:音樂與詩歌不是“表演”,而是“情感連接器”

7月13日—14日,以“歌聲中的紅色記憶”為主題,青海湖半島音樂會之中國音樂學院青海湖專場演出將在青海湖二郎劍景區內正式上演。此外,青海湖半島音樂會之青少年交響樂團文交流展演也選址于青海湖二郎劍景區內,以交響樂為獨特橋梁紐帶,齊聚青海會,用旋律演繹文化交融與青春活力。

兩者都選擇了“沉浸式”而非“舞臺化”。演出場地不設圍墻,觀眾可坐在草坡上、騎在自行車上,甚至躺在帳篷里聽音樂。這種“無邊界”的觀演方式,消解了“表演者-觀眾”的距離感?;顒蝇F場,年輕人自發拍攝“音樂vlog”,實現更廣泛的傳播。

圖片 13.png

 3、文旅+生活:畢業旅行不是“打卡”,而是“成長的儀式”

畢業季活動的火爆,本質是對“儀式感”的深度挖掘,讓畢業旅行從“到此一游”變為“獨一無二的青春注腳”,而年輕人正是這場儀式的主角。

在青海湖湖畔舉辦專屬畢業典禮,雪山與湖水為青春定格高光;開啟高原騎行挑戰,用車輪丈量自由之路;打卡指定點位收集印章,兌換限定畢業紀念品……這些活動精準擊中了年輕人對“儀式感”和“紀念意義”的需求。

圖片 14.png

青海湖的實踐,不僅是一場活動盛宴,更是文旅融合的“方法論樣本”。它用三個“突破”,為行業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

1、突破“資源依賴”:從“有什么做什么”到“要什么造什么”,年輕人的 “興趣點”是核心。傳統景區常陷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困局,青海湖卻用活動證明:自然與文化資源是“原材料”,活動是“加工器”。

例如,同樣是夏季花海,青海湖沒有止步于“拍照打卡”,而是通過“花兒演唱會”“生態攝影大賽”等活動,將花海轉化為“文化表達的載體”;同樣是星空,青海湖沒有局限于“觀星指南”,而是通過“星空音樂會”“詩歌沙龍”等活動,將星空升華為“精神共鳴的場景”。而這些活動,從主題設計到形式呈現,都以年輕人的興趣為出發點。

圖片 15.png

 2、突破“單次消費”:從“流量收割”到“情感留存”,年輕人的“參與感”是關鍵。青海湖活動的設計邏輯,始終圍繞“復購”展開。通過“打卡集章換紀念品”“游客故事征集”“年度生態報告”等活動,讓游客從“一次性參與者”變為“長期共建者”。

2025年參與活動的游客中,40%在次年選擇“帶家人重游”,復購率是普通景區的2倍。更關鍵的是,通過“環保倡議”“公益行動”等價值觀輸出,讓游客將“去青海湖”與“做有意義的事”綁定——這種“價值認同”,比單純的景觀吸引力更具持久性,尤其對注重“社會責任”的年輕群體而言,意義重大。

圖片 16.png

3、突破“區域局限”:從“景區孤島”到“生態共同體”,年輕人的“社交圈”是延伸。青海湖活動的輻射效應,早已超出景區邊界。

民宿預訂量因活動而增長,茶卡鹽湖、祁連草原等周邊景區聯動引流,形成“大環線旅游”效應;當地牧民通過參與“花兒演唱”“非遺市集”實現家門口就業,提升手工藝品銷售額;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借勢推出“青海湖文化旅游帶”整體品牌,吸引投資與人才流入。

圖片 17.png

而年輕人正是這場“生態共同體”的傳播者和連接者:他們在社交媒體分享攻略,帶動朋友、家人參與;他們用消費選擇支持周邊產業,讓“大文旅”生態持續生長。

圖片 18.png

青海湖用一場活動矩陣,完成了從“自然景觀”到“文化IP”的蛻變。它的成功,不在于設計了多少活動,而在于回答了一個根本問題:文旅融合的本質,是讓自然與文化真正“活”起來,讓年輕人在參與中感受生命的溫度,在體驗中找到精神的共鳴。

對于行業而言,青海湖的啟示或許更深刻:未來的文旅競爭,不再是資源的比拼,而是“文化深度”的較量——誰能讓游客在旅途中觸摸到文化的脈搏、感受到自然的心跳,誰就能成為下一個“現象級”目的地。而青海湖,早已用“自然+文化+年輕”的方程式,寫下了屬于自己的答案。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