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川首部跨界融合舞劇《天工開物》2025年8月即將重返申城

2025-04-10 10:18:16

來源:中新網上海

“物自天生,工開于人”。由江西文演集團、北京舞蹈學院共同出品,新華社新媒體中心、北京猿動力泛娛文化集團、中共新余市委宣傳部聯合出品,江西文演演出院線公司制作運營,上海晶英文化傳媒(集團)中國巡演推廣總運營,上海晶英文化傳媒集團與上海西岸大劇院管理有限公司、深圳晶英文化演出運營有限公司聯合主辦,舞劇《天工開物》4月2日14:00即將重磅開票,2025年8月15日-17日將在上海西岸大劇院·大劇場震撼上演。

“現象級”舞劇 以“奇舞”喚醒“奇書”

《天工開物》連演11城25場,綜合上座率超90%,累計觀眾3萬余人,全網曝光量超過4億,場場爆滿,一票難求,被稱為“現象級”舞劇作品。這部“十七世紀百科全書”《天工開物》和“大明理工男”宋應星的“硬核”人生,即將由天花板級主創團隊、全明星卡司聯袂演繹。全員會“飛”的頂配陣容,也讓每場謝幕都爆火出圈。2024年,由晶英文化運營的舞劇《天工開物》上海文化廣場站三場全部售罄,一票難求。為響應滬上觀眾的熱切呼聲,晶英文化將于2025年8月15日至17日,攜這股磅礴的“天工”熱潮再席上海西岸大劇院·大劇場,快來感受“天工男團”帶來的“億”點點震撼!

這部以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及其巨著《天工開物》為題材的舞劇,不僅通過舞蹈藝術重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創造,更將宋應星那份執著與深沉的民族精神淋漓盡致地呈現給了觀眾。全劇以“趕考”“著書”“山河”等篇章為線索,展現了宋應星科考六次落榜后,潛心研究中國古代科技工藝的經歷。整部舞劇通過舞蹈、影像和現代科技的結合,讓《天工開物》這本記錄古代科技與工藝的百科全書“活”了起來,觀眾仿佛穿越回了三百多年前,親眼目睹了宋應星如何在亂世中隱遁著書,以書為帆,將中國智慧傳播四海。

“硬核”宋應星——“敢為不同”的傲骨與情懷

中國的《天工開物》被達爾文等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作者宋應星,亦被視作“中國的狄德羅”。但他的前半生順應著潮流努力科舉入仕,可苦考六次一無所獲。而在六次水陸兼具、長途跋涉的趕考途中,他得以走訪南方水田、北方旱地,實地考察生產現場、手工作坊,對手工業、農業和科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時深感明代科舉士子都去學寫八股文,“空談命,不務實學”給國家帶來的危害。讀書人被一道名為“科舉“的藩籬困住,執著于追求功名,將造福百姓、繁榮國家的科技研究拋諸腦后,這使宋應星頗為痛心。因此他絕了科舉之念,勇敢地擺脫了科舉的“內卷”,將人生拓為曠野,與“學而優則仕”的思想誘惑徹底厘清界限。《天工開物》開篇“此書與功名進取無關”這一行字,透露出一種屬于士大夫或者知識分子所特有的傲骨與情懷。從此他做了時代的“逆行人”,脫下了“長衫”,開始用雙手去擁抱這個時代,用雙足去丈量大地,在黑夜中點亮科學的微光。

很多觀眾看完后都深有同感,想到自己“考研”“考公”二戰三戰都失敗了那種人生無望的感覺。但看完宋應星以后,覺得人生就是曠野,而不是軌道。如果你過的不開心,可能只是沒有沿著自己的賽道走。一部舞劇結束,也與自己的很多“執念”和解了。

“大、巧、簡”,再現極致明制美學

舞劇《天工開物》被譽為“文藝界的大作,舞劇界的大片”。舞美設計方案參考大量史料,通過對明代畫卷、建筑、器物、服飾、家具等資料的研究,總結出“大、巧、簡”的美學特征。

劇中舞美設計中“巨物”的應用、舞美裝置、視覺呈現都運用了這個概念,特別是原書中123幅白描繡像的插圖,是典型的明代版畫特點,成為了貫穿全局的美學元素,呈現出震撼的舞臺效果,整體風格兼具內斂和巧妙;服裝設計參照明代中晚期的服飾特點,精巧的是,大量的農夫工匠的服裝設計靈感源于“中國第一陶”江西萬年出土陶器的花紋,兼具原始的生命力與行業特點;音樂創作上,采集大量勞作的原始聲音素材,比如:打鐵、抽拉風箱、稻浪、澆筑、耕作、勞動號子、織絲的聲音素材,簡樸又傳神。

陸川導演通過舞臺之美、服章之美、音樂之美、影像之美、裝置之美、工匠之美、科技之美、大地之美,定義“明制美學”的舞臺呈現。

此外,電影手法融入戲劇,寫實與寫意,虛與實的結合體現在舞臺的多處細節中。舞臺前后雙層紗幕,象征著宋應星逆行世間的空間,將舞臺的實景與電影的虛幻和代入感融為一體。舞劇《天工開物》不僅是一部藝術精品,更是一項文化傳承的偉大嘗試。陸川說:“宋應星不僅僅是一個科學家,更是一位哲人,他的精神和思想至今依然對我們有啟發意義。”

2025年8月15日-17日,《天工開物》即將登陸上海西岸大劇院·大劇場,滬上劇迷翹首以盼的“天工男團”即將重返上海。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