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2 06:44:34
來源:北京日報
【資料圖】
于謙祠位于東城區西裱褙胡同23號,又稱于忠肅公祠、于少保祠。該祠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在這里受到后人祭祀的,是一位“毅然以社稷為己任”的歷史人物。
于謙在北京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于謙赴京任兵部侍郎。正統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挑起戰事,明英宗率軍北征瓦剌,于土木堡兵敗,英宗被俘,舉朝震動,史稱“土木之變”。在此危亡之際,時任兵部尚書的于謙力斥“南遷之議”,堅守京師,協調各方,輔立景帝,穩定皇權,擊退瓦剌,最終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避免了“建炎南渡”局面的再現,使明王朝轉危為安,有再造社稷之功。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石亨、徐有貞專權,向上讒言“不殺于謙,今日之事無名”,于謙含冤被害。
相傳于謙年少時,曾作《石灰吟》表明“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志向。而他清正廉潔、忠心義烈的一生,正是此詩的真實寫照。據《明史·本傳》記:他被抄家時,家無余貲,唯見正室門鎖牢固,打開后,乃是皇帝賜予他的蟒衣和劍器。在他遇害當日,“沙霧四塞,朝野冤之”。成化二年(1466年),明憲宗下詔為其平反,作諭祭文曰:“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而自持,為權奸之所還,在昔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故賜復官。其后,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賜謚肅愍,于其生地杭州賜建旌功祠。明神宗萬歷十八年(1590年),改謚忠肅。
鄉人鐘化民對北京于謙祠建立有推動之功。盡管杭州已設祠祭祀,但作為于謙死節之地的北京城卻無祠可祀。在于謙被害的百余年后,鄉人太常寺少卿鐘化民向明神宗上《乞賜祭典京師建祠疏》,疏言參照明成祖為前朝忠臣文天祥在其生地與死節之地,皆設祠之事例,在北京為于謙建祠。他強調,于謙歿時的忠魂義魄已然凝聚于燕京之地,不可無祀。鐘化民深知建祠耗資頗巨,故在疏文中向朝廷表明,愿與同鄉諸臣捐俸金在于謙原住處(玉河橋東)置館地,以“不煩朝廷之費”。至于懇請立為官祠的緣由,則是因私祀不足以彰顯其德,只有“公典乃可昭其恩”,并望“求祠額之名”。這封奏疏情真意切溢于言表,對于朝廷來說,亦可“不費帑金而偉跡可報”。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明神宗在鐘化民的建議下,敕建忠節祠,并賜額“忠節”。于是,北京有了于謙“忠節祠”。
明人劉侗、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記有:“崇文門內東半里,有祠曰‘忠節’,祀少保、兵部尚書于公謙也……祠三楹,祀公塑像。歲春秋遣太常寺官致祭。”從中可知,于謙祠所在位置、祠內結構以及祭祀情況。明末清初學者孫承澤《天府廣記》中記有“于少保忠肅祠”,與前文所述大致相仿,不過他把于謙祠所在街巷名稱寫得更加具體“在崇文門內東裱背(褙)巷,公故賜宅也。祠三楹,祀少保兵部尚書于謙。塑公像,危坐,歲春秋遣太常寺官致祭。”點明該祠位于東裱褙巷中。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曾為忠節祠作聯:赤手挽銀河,公自大名垂宇宙;青山埋白骨,我從何處哭英雄。上聯高度贊揚于謙的歷史功績,下聯緬懷英烈、語氣悲壯。
明清鼎革,于謙祠遭到廢棄,其塑像亦被毀。據清人查慎行《人海記》載:“本朝順治中,公像被毀。吾邑人談孺木(談遷),作吊于太傅祠文以憫之。今相傳為京師城隍神。”而后,由于乾隆帝對故明忠臣于謙的肯定和贊揚,于謙祠墓再次受到關注。乾隆帝南巡時,途經杭州于謙祠墓作《諭祭文》,敕賜“丹心抗節”匾額,以彰其功。但其時位于京師的于謙祠仍難覓遺跡。乾隆十年(1745年)大臣勵宗萬奉帝命親自考察京城古跡,撰《京城古跡考》一書,關于于謙祠“現狀”,有這樣的記載:“遍訪故巷,悉為民居。求所謂忠肅祠者,皆曰不知。”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文華殿大學士于敏中等奉敕撰成《欽定日下舊聞考》,該書言及“原于少保祠”,亦作按語稱:“今祠亦廢,考裱背(褙)胡同內有福德祠,地甚狹,相傳即其舊址。”可見,于謙祠荒廢已久矣。
直至清末光緒年間,于謙祠才得以重建。祠旁另建屋二十余楹,作為來京參加會試的杭郡士人寓居之所。《光緒順
天府志》載:“(于少保)祠今重修,旁為杭郡試館。”該志始修于光緒五年(1879年),成書于光緒十二年(1886年),自清定都北京200多年后,于謙祠終得重建。吳慶坻《蕉廊脞錄》對這一經過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吳慶坻,清末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光緒十二年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熟知本朝掌故沿革。《蕉廊脞錄》卷二記:“宗室伯希祭酒盛昱(官至國子監祭酒),居第在裱褙胡同,稔知其事。同里金忠甫(金保泰,號忠甫,官至太常寺少卿)、濮紫(梓)泉(濮子潼,字梓泉,官至江蘇布政使)兩前輩商之祭酒,清厘故址,凡民居占住者量給貲令遷讓,于是祠址復完。鳩工庀材,重建祠宇,奉忠肅神位,以歲二月設祭,合郡人咸蒞。別建屋二十余楹,為杭郡人應鄉會試者棲止之所。其地距貢院近也。”這里清楚地說明了當時住在裱褙胡同的宗室愛新覺羅·盛昱以及幾位杭郡士人為重建于謙祠做出的貢獻,同時也道出了他們在祠旁另建杭郡試館緣由。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曾在這里設立神壇。民國時期,于謙祠再度淪為民居。1984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于謙祠”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原院內住戶進行騰退。2009年,于謙祠依托光緒年間祠堂格局修葺完成。
如今于謙祠是北京市廉政教育基地、北京市東城區官德教育基地。它正門入口匾額書“于忠肅公祠”,內設三個展廳,分別介紹于謙生平及其勤政愛民事跡、“土木之變”和北京保衛戰、于謙詩詞及其一生的回顧。于謙死節之所的北京于謙祠,同其生地杭州所立祠墓,南北呼應,相映成輝,是后人深切紀念、緬懷之所。北京于謙祠既彰顯了于謙的歷史功績,也顯示了北京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