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2 06:45:35
來源:北京青年報
說到延慶,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自然,是北京的生態涵養區。這里景觀眾多,比如野鴨湖濕地、百里山水畫廊、松山森林、地質公園等,森林覆蓋率已達61%以上。近幾年舉辦了世園會、世界花卉大會等多個國際盛會,北京世園公園還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生態環境更為優美。
(資料圖)
延慶的山水聞名。有縉陽山、團山,山不在高,人文歷史悠久。最高的山是海坨山,其主峰海拔2241米,高度在北京排行第二。山分兩峰,大海坨山與小海坨山,歷史上曾叫大夏陽山和小夏陽山,至秦漢時又稱大翮山和小翮山。主峰長年有雪,如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俯視著延慶大地,成為延慶顯著的標志,媯川八景中贊其為“海坨戴雪”,景色美不勝收。在北京冬奧會上,海坨山承接了雪車、雪橇大項和滑雪大項中的高山滑雪比賽,向世界展現了“雙奧之城”的高山美景。
延慶多水。媯河發源大海坨山,一路融匯多處泉水、溪流、小河,形成寬闊河面,曲折西流,匯入官廳水庫。古時每到夏季水漲,河流湍急,水聲巨大,猶如“轟雷戰鼓”。早在1500年前,北魏時的酈道元親臨勘察,并在《水經注》中寫下一段優美的文字,把河流稱為“清夷水”。明代《隆慶志》中還稱其為“溪河”,它流過延慶州城,冬天冰封河面,更是氣象萬千,名列媯川八景,被稱為“媯川積雪”。
媯河上起初有一座木橋,名溪河橋。嘉靖八年(1529),義官楊琛倡導重修,建成有十個孔洞的大石橋。石橋格外牢固,方便了百姓,因而取名廣濟橋。現如今,河上建起了更為寬敞結實的鋼筋水泥大橋。橋上有“夏都”二字,形象地說明了延慶的氣候。延慶海拔高出京城500多米,年平均氣溫低3至5攝氏度,夏天可以來此避暑。媯河兩岸植被豐茂,沿河建起了媯河森林公園,在此行走漫步,青山、碧樹、草灘、綠葦,無不令人賞心悅目。
水庫無私給下游輸水
延慶的白河堡水庫壩址海拔560米,是北京地區最高的水庫,有“燕山天池”之稱。水庫攔截白河上游之水,自1970年9月開始,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搬遷了水庫周邊十幾個村落,于1983年建成了這項巨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水庫具有補水、灌溉、防洪、發電和水庫養殖等多種綜合效益,影響著地域經濟的發展。而不論延慶干旱與否,白河堡水庫每年都給密云水庫輸水幾千萬立方米。這一跨流域調水樞紐,對調節京城用水、保護沿岸生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浮圖溝水發源于大海坨山東麓,流經一座古城的西南,因而俗稱古城河。古城是夷輿縣治,北魏時的酈道元著《水經注》中提及此地說:“谷水與浮圖溝水注之。水出夷輿縣故城西南,王莽以為朔調亭也。其水俱西南流,注于滄水。”清乾隆《延慶州志》中說:“夷輿故城在延慶州城東北二十里。”古城河水滋潤周邊大地,有“古城九曲”之名,它同時為媯河補充了水源。
1973年,古城河開始了大工程,1981年12月竣工建成了古城水庫。河口72米高的雙曲拱壩巨大高聳,可謂京郊第一。庫區面積119平方公里,可蓄水850萬立方米,解決了灌溉用水,也成了游覽景區。7公里長的峽谷既有塞外的雄奇,又兼有江南的秀麗,可與桂林的漓江、長江的三峽相媲美,號稱塞外“小漓江”,于是被賦予新名“龍慶峽”,為北京新十六景之一。
龍慶峽冬季氣候寒冷,結冰期較長,當地政府利用水資源與氣候特點,在京畿率先開發出了冰燈項目,自1987年開始舉辦冰燈藝術節。冰燈展區位于古城水庫巨壩之下,兩山峽谷之間,山體自然滲水形成巨大冰柱,構成罕見的冰瀑奇觀,成為冰燈展區的自然背景,為北京冰雪特色旅游增添了個好去處。那些年火爆之時,觀燈排隊成為冬季里的一景。
軍都山渡槽白河堡水庫南干渠是延慶區域內最大的灌溉輸水工程,有百十里長,橫跨延慶東西,解決了沿途近20個村子的農業用水,還為周邊的官廳水庫、十三陵水庫補充水源。干渠于1976年開始施工,控制耕地面積15萬畝,主要建筑物有隧洞、渡槽、山洪橋等。
干渠地段復雜,逢山開道,遇路架橋,施工難度極大。軍都山斜拉渡槽,距地高27.4米,在當時的設備技術條件下,創造了總重25噸的84根鋼索一次張拉成功。干渠由延慶人自主建造,整齊精致,費工費力,極為艱難,被譽為延慶的紅旗渠。時任北京市顧問委員會主任王憲為該工程題詞“渡槽凌空飛架,當代引水明珠”。
古城悠久誕生了特殊人物
延慶歷史悠久,人文古跡眾多,底蘊深厚。居庸關外,跨過八達嶺,四面環山,便進入延懷盆地。
春秋以前,延慶曾是山戎活動的地區。戰國初期,地屬燕國。秦統一六國,在這一帶設置了上谷郡。《漢書·地理志》上說,“上谷郡,秦置,縣十五”,所轄15個縣,延慶境內占據兩個:夷輿縣和居庸縣。居庸縣治在延慶縣城。夷輿縣治在古城村,鄰著古城水庫,建有城堡。時代久遠,所剩無多,20世紀60年代又曾平整過土地。
1984年搞文物普查,曾記下殘存城墻:東西長237米,南北長480米。現今能夠看到的只有一段城北墻,東西走向,約長一二百米。這段殘墻為黃土夯成,上面長滿了樹木、灌木和雜草。墻體南側筆直,一面能夠看到墻體的夯層,剝落的層面還可看出內部結構。墻體上排著一個個大小一致的圓洞,可能是當年夯土時用木棍或他物作為墻體的拉筋,增加結實程度用的,時久物朽,已經成了空洞。墻體北側有較大斜坡,猛然看去,更像土堆。
殘墻見證著地域的悠久文化,歷經遼、金時期,這一地域多有古跡遺存。據說遼朝蕭太后曾住過古城,因之也叫蕭太后城。這附近的村落多留下她的足跡,上、下花園村是她的賞花處,馬匹營村是她的養馬處,據說她還登過團山。
縉山縣出過大名,歷史上地域有過多次變化。唐朝初年設置媯川縣,唐末改稱縉山縣。清光緒《延慶州志》記:“儒州,唐末置,領縣一,縉山。”此后,縣還有過提升。清光緒《延慶州志》記,金代“崇慶初,升縉山縣為鎮州”。由于這段不凡的經歷,縣治現在稱為舊縣村,尚有遺跡可尋。
元世祖忽必烈登上大汗之位,開啟了兩都制度。皇帝每年往返于大都與上都之間。元中統三年(1262)建立了東路,走古北口。1年后又開辟了西路,出居庸關、八達嶺,過壩上,到錫林郭勒,比東路要近100多里,可以節省幾天的路程。皇帝多從西路出行。
延慶的香水園,俗名東花園,現在稱下花園村,即為“納缽之所止”。“納缽”大意為皇家漁獵車駕行幸之所,類似行宮。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便誕生在縉山縣香水園,他登上皇位后,于延祐三年(1316)改縉山縣為龍慶州,“割縉山、懷來隸大都,升縉山為龍慶州,領懷來一縣。”《元史》上記:“帝生是縣,特命改焉。”這使延慶的行政級別達到最高規格。州城就是現在的延慶城。“龍慶”,一代天子誕生之地,真龍下凡,理應特別慶祝。
燕塞雄關戰事不斷
明朝之初,洪武年間廢除了龍慶州,居民紛紛向內地遷徙,致使田地荒蕪,長達50多年。當時荊棘叢生,虎狼成群,永樂皇帝朱棣于永樂十二年(1414)北巡,登上團山,看到延慶地理位置重要,自然條件優越,卻人煙稀少,不禁大為感嘆,于是下定決心,重新升州,改“龍”為“隆”,稱隆慶州。團山又稱獨山,于是媯川八景中便有了“獨山夜月”。至明隆慶元年(1567),為避穆宗年號,改換“隆”字,稱延慶州。民國二年(1913)全國廢州改縣,始稱延慶縣。2015年12月,改縣設延慶區。
八達嶺位置重要,扼守在關溝北口,是通往京城的關口大道,古人有“北門鎖鑰”的形象比喻,因其地勢也有了“燕塞雄關”的美名。八達嶺長城聞名遐爾,這一世界奇觀也引來各地的游客,至今八達嶺長城已經接待過500多位國家元首及政府首腦。古人對八達嶺的位置做過形象比喻,京城是堂室,居庸關是門戶,延慶地區是藩籬。藩籬密實,堂室才能安穩。
八達嶺為軍事重心,當時如果遇有險情,州官哪怕放棄州城,也要確保八達嶺防線的安全。為了“堂室”安穩,“藩籬”飽受戰爭災難。
明嘉靖年間,北方韃靼強大,俺答軍多次在這一帶侵擾,以嘉靖二十七年(1548)最為嚴重。《明史·世宗紀》載:“九月壬午,犯宣府,深入永寧、懷來、隆慶,守備魯承恩等戰死。”有資料記載:隆慶、永寧戰爭防備不足,遭荼毒特甚,百分之七八十的屯堡被攻破,州縣之民被殺擄,慘弗忍言。這是延慶州有史以來最為慘重的一次災禍。《明史·翁萬達傳》中也做了記載:“大掠永寧、隆慶、懷來,軍民死者數萬。”不做過多描述的《明史》用了“深入”和“大掠”說明程度之重。
那次大難,有人描寫為“殍骨暴原野,雖郛郭不免”,“野無青草,室如懸罄”。有人感言:“見之者墮淚,聞之者寒心。”延慶州的人口不多,有記載好的時期也不足兩萬人,而一次侵襲就能損失近萬軍民,從數字上就能得知,幾近屠城。據記載,嘉靖年間隆慶州曾八次遭受兵災,可以想見災難之重。
戰爭使延慶地區形成了完整的防衛體系,所以很多村鎮地名帶有營、堡、屯、所,都是源于軍事防御。這些名稱沿襲至今,是延慶歷史發展的重要檔案資料。為守住八達嶺,延慶城向北5里又建起了岔道城,形成又一道防線。古人說,“八達嶺為居庸之襟喉,岔道又為八達嶺之藩籬也”。蔣一葵在《長安客話》中也有評論,“守岔道所以守八達嶺,守八達嶺所以守關。”
李自成進北京,在延慶有過戰斗,于是有了許多傳說。有傳李自成發兵西安,經大同克宣府,兵臨八達嶺,久攻不下,輾轉奔襲石峽關。守將唐英奮力抵抗,也是難以攻克。于是有人獻計,使唐英晚上回家時,在生病的教書王先生床前發現了自己妻子的一雙鞋子,于是衍生出了諸多情節。唐英因此陷于糾葛之中,忽于職守。李自成趁隙破關直入,兵逼京城。后人將這段故事編成河北梆子,名為《三疑記》,在這一帶廣為流傳,石峽關也由此揚名。不過用兵打仗之際,大約不會發生這等花邊故事。
還有傳,李自成經過石峽關,把村里人殺光,房屋也燒光。現在的村民是后遷來的。李自成為何要燒村子?據說是村內士兵殺了李自成的傷兵而遭到報復,不知此傳說起于何時。
石峽關正東,翻過山就是居庸關,直線距離也就十幾里,軍事上同在一個防區。李自成由居庸關進兵,大兵一到,守將舉起降旗,李自成不費一兵一卒順利入關,那里并未生出什么故事。不過,李自成在八達嶺遇到了小麻煩。《明史·莊烈帝紀》載,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破宣府,所向披靡,將士多有投降,遂入居庸關,只在被稱為居庸北口的八達嶺受阻。《延慶衛志略》載:“余希祖任八達嶺守備。明末李自成破八達嶺關城,自刎死。”《崇禎慘史》認為:于希祖為于謙之孫,時為八達嶺守備,死守,在大勢已去之時,最后還企圖刺殺李自成,未遂。可見當時戰況的慘烈與將士誓死守衛的決心。
現代快遞有遺址可尋
郵局古稱驛站或郵驛。古人說,“步遞曰郵,馬遞曰驛”,驛站可以及時遞轉緊急軍政要事,“通達邊情,布宣號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元代時全國設置了眾多驛站,形成了通訊網絡體系。元代從大都至上都往來,榆林為必經之地,也建有驛站。《元史·站赤》記載了全國各省的驛站,其中卻少有點出榆林驛站之名。
驛站的條件很好,在那里人員可以得到很好的休整。《元史》中記載,如果“乘驛使臣”在此地換馬,驛站要備下粥食和解渴酒等物接待,如果住宿,標準如下:“正使臣白米一升,面一斤,酒一升……從人白米一升,面一斤。”不僅吃得好,還能有酒喝,可解路途風塵的疲憊。
明代戰事頻仍,驛站的功能進一步發揮,均備有各種交通工具及役戶等,以便把訊息及時接力遞出。據《懷來縣志》記載,榆林驛有“四十八匹馬,杠夫九十二名”,這個數量相比是多的。有的驛站還設有“暖鋪”,不僅郵遞,又兼有巡邏和住宿的功能,含有公寓賓館的意思,過往商旅人等也可下榻歇息。岔道城建有“荒字暖鋪”,附近的馬營建有“池字暖鋪”等。榆林雖未設暖鋪,卻是這一帶最大的驛站。因為郵路重要,“榆林夕照”成為媯川八景之一。
榆林堡西門內地上平鋪著32塊廢棄磨盤。磨盤已變得很薄,使人能夠想象當年驛站人來人往的繁忙,尤其戰爭緊迫時,往返的驛使不少,堅硬的石盤日夜飛轉,以至于被磨平了。民間傳說中,磨盤是白虎,為城堡鎮物。相傳明末李自成自西北而來,進京途中,準備攻打榆林堡,聽說有磨盤,認為踩在上面不吉利,于是繞城而行。
當年慈禧也是出岔道城,途經榆林堡西逃,懷來知縣吳永就是在榆林堡迎駕。此堡有騾馬店三處,吳永擇其較宏整者,備圣駕小憩,命三店各煮綠豆粥一鍋。兩鍋粥為諸軍吏卒掠奪一空,另一鍋吳永自坐店門石墩上,命馬勇荷槍侍立才得以保住。慈禧太后見吳永迎候,放聲大哭說:予與皇帝連日歷行百里,竟不見一百姓,官吏更絕跡無睹。今至爾懷來縣,爾尚衣冠來此迎駕,可稱我之忠臣。我不料大局壞到如此。我今見爾,猶不失地方官禮教,難道本朝江山尚獲安全無恙耶。抒發了一通感慨,喝完綠豆粥,又急奔懷來縣城而去。
榆林驛是北京僅存的古驛站遺址,也是最大的。可以說現代興起的快遞業便建立在此基礎上。
文化底蘊深厚有傳承
延慶雖為軍事防御地區,此地的有識之士卻十分重視教育,明朝初期這里就設立有州學、縣學、衛學,城堡鄉間也辦起多所社學。清乾隆二十年(1755)州城內辦有“冠山書院”,書院立有《書院章程》,內容詳盡,為辦學做好了經費和制度準備。
永寧是座武城,有駐兵8000多人。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重修了城池,城墻高達3丈5尺,比延慶州城還多出1丈多。明正德元年(1506)建有文廟。清道光十四年(1834),永寧人胡先達等捐資,在文廟對面創建了縉山書院,并訂立《縉山書院章程》。書院過廳前額至今還有橫匾“儲為國器”。不大的地域建有兩座書院,這對此地人的深遠影響難以估量。
延慶地理位置特殊,文化底蘊深厚。古崖居被稱為“千古之謎”,至今無人作出終極詮釋。此地語音特殊,當地人開口就知是延慶人。
延慶飲食有古時傳下的軍糧“火勺”,還有永寧的豆腐、柳溝的火盆鍋……而山水間涌動著的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精神,則有歷史的影響與傳承。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