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格拉斯哥吃“星期日燒烤”

2022-12-26 08:33:52

來源:解放日報


【資料圖】

幾年前曾全家赴英國深度游,旅程中,在格拉斯哥的一頓“星期日燒烤”,美味至今難忘。原來,英國食物不僅僅有炸魚薯條和“仰望星空”。

那天參觀完蘇格蘭北高地的峽谷后,在返回格拉斯哥市的路上,導游宣布,晚餐吃“星期日燒烤”。我一聽就興奮了起來,因為之前做過功課,美食領域有人這樣總結:法國人愛吃鵝肝,中國人鐘情烤鴨,印度人喜歡咖喱,而最能讓英國人垂涎欲滴,最能喚起英國人對童年時母愛、家庭溫馨回憶的,就是“星期日燒烤”大餐。

女兒對我說,“星期日燒烤”是傳統的英式大餐,只在星期日供應。如果適逢圣誕節,則更加隆重豐盛。大餐一般包括烤肉(如羊羔肉、牛肉、雞肉和豬肉),烤土豆和各種蔬菜,還會配以約克郡布丁和各種風味的肉汁。英國許多酒店和餐廳都能吃到。

我們三人急于了解英國這一傳統美食味道究竟怎樣,下車后不由加快了腳步。

這是一家不大的店,名為托比·卡萊特的“烤肉之家”。店面是獨立的一幢房,和我們平時用餐的中式酒店很不一樣,由三個黑框紅底的三角形疊加組成的屋頂特別引人注目,大門前豎立的牌子告訴路人“有五種肉類可供選擇”。另一塊招牌上印著非常誘人的一句——“試試我們的創新慢烤,讓每個星期天都變得特別”,令人食指大動。而窗口上寫有“四兩烤肉加上你能吃的所有蔬菜”。

走進餐廳,只見人頭攢動,卻沒有喧鬧聲。我一眼望見長長的不銹鋼廚臺上分別放有大塊的烤牛肉、羊肉、豬肉、火雞。只見一個男性資深廚師戴著老花眼鏡,大廚制服一身雪白,他正非常熟練而精準地將肉類一一分割、切成厚度不一的肉片,裝盤后出餐。眼前的場景讓我立馬想起了“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俗語。看來,在吃肉方面,中外美食文化,異曲而同工。

旁邊,不時見一位中年男子一趟趟從食品加工間拿出一盆盆熱乎乎的面包。柜臺另一端放著一摞高高的盤子,一眼望去,很是清潔。敞開式的柜臺前早已有人在排隊等候。我們因為已有預約,吃的是拼盤烤肉(牛、羊、火雞)。靠墻的矮架上,有八九個敞口罐子,里面是深淺不一的棕色醬料。燒烤大餐上桌后,可以自主選擇喜歡的料汁。根據傳統,不同的肉類還可以配上不同的醬料,比如豬肉一般配蘋果醬,羊肉用薄荷醬,牛肉則用辣根醬。我們的餐食因為是混搭,所配醬料就隨心所欲,每個都嘗了點,感覺里面有不少沒吃過的香料,是可以接受的咸鮮味道,但又口感新奇。豆類也是這一餐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土豆泥、烤土豆、土豆餅、青豆等,可以隨便挑選,再加上“無限量供應”的啤酒,這一頓吃得心滿意足。

導游事業有成,在英國買了房,借給留學生住。她說,星期日燒烤是繼魚和薯條之外的著名傳統菜,起源于工業革命時代的約克,只在周日有供應。它的源頭眾說紛紜,故事不少。比如,最早可追溯至15世紀末英王亨利七世在位的時候,當時王宮內推崇食用大量的肉類,特別是那些王家侍衛,他們甚至被稱呼為“食牛者”。這些侍衛會在星期日早上去做彌撒之前,把牛肉拿去慢烤,等彌撒結束后就可以享用。19世紀開始,這項飲食傳統流傳到民間,許多家庭主婦會在周日早上把要烤的肉品送到村里面包店的烤爐旁,因為面包店通常這天會休業,閑置的烤爐就可供村民使用。等婦女去教堂做完禮拜,回頭到面包店領取,肉已經烤得差不多了,鮮嫩多汁。

夫人和女兒是準素食主義者,使我在家里日常買菜時很費腦子。而此時此刻的烤肉,她倆卻吃得津津有味。很快吃完飯,我在店內四處走走、看看,發現餐廳內沒有圓臺桌子,都是能坐2—4人的方形小臺;整個餐廳并不燈火通明,灰暗的白熾燈下,倒別有一番情調。走到賣酒的柜臺前,見有一塊顯眼的牌子,上面寫著“如果你足夠幸運,看著很年輕,那么買酒時,將被要求證明已年滿18歲”,下面緊跟著有一行小字:“不滿18歲者,如果你企圖買酒,你就是在犯罪。”另一邊,有個藍色小熊形狀的捐獻箱,“肚子”上寫著:我們所有的收入(捐獻的錢)都花在蘇格蘭注冊的慈善機構,用于支持殘疾兒童。

關鍵詞: 格拉斯哥 慈善機構 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