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場奇觀電影也無妨

2022-12-23 07:41:05

來源:北京青年報

經過13年的漫長等待,《阿凡達:水之道》終于上映了。豆瓣目前的分數是8.2,其中34.2%打5分,44.3%打4分,18.6%打3分,2.4%打2分,0.5%甚至只給了1分。比較一下美國的爛番茄網站:78%的專業影評人表示肯定,普通觀眾的認可率則高達94%,目測評分跟豆瓣相似。如果你進一步閱讀各家影評,會發現對于這部市場翹首以待的續集,基本上存在著這樣一種公論:技術是一流的,故事和文本則只能算差強人意。

我非常認同一種觀點,《水之道》是當下最接近VR(虛擬現實)的影院電影。巧的是,我幾周前剛剛添置了一套Meta?Quest?2的VR裝置,每天有空就會去世界各地上天入地游覽一陣。簡單粗暴地說,《水之道》就是一個超長版、帶故事的、精致的VR體驗。如果說,第一部《阿凡達》必須看3D才能真正欣賞,那么,這部《水之道》則必須看巨幕3D(各種巨幕格式略有不同,但效果肯定遠超普通銀幕)才能充分領會它的意義。換言之,你如果在家或者用手機觀賞此片,那你只能看到一個冗長且平庸的故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當然,用商業片的標準來衡量,這個故事也是合格的。你可能納悶,論卡梅隆的審美能力以及影片的預算,他完全有能力編出更好的故事,或購買更好的劇本。但若審視整個電影史,你會發現,技術創新是有代價的,革命性的技術往往伴隨著短時間內對藝術表達的抑制。若缺乏這種自覺,那么技術創新很可能淪為跟實驗藝術類似的自娛自樂。

創新的代價

影史上幾次里程碑式的技術創新,均給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但這種震撼跟藝術幾乎毫無關聯。

最初的電影(如《火車進站》)相當于眼下的手機短視頻,重在紀錄,一直到梅里愛才進入敘事階段,而非敘事的藝術更是到1929年《持攝影機的人》才達到巔峰。

1927年的《爵士歌手》開啟了有聲片時代,但該片在藝術上乏善可陳,而同時代的很多無聲片(如《日出》《拿破侖》等)已臻化境。有聲片的頭幾年推出了無數不停唱歌、不停嘮叨的影片,過了相當長的時間,電影人才學會讓銀幕角色在該沉默的時候保持沉默。

從黑白片到彩色片的過渡算是比較幸運的。可能因為過渡期比較長,且成本昂貴,所以,早年的彩色膠片都必須“用在刀刃上”——于是早早就產生了《綠野仙蹤》《亂世佳人》那樣的佳作。即便如此,到上世紀50年代,依然有大量彩色影片停留在風景照的水準,而同期的黑白片已經開始發掘人物心理了。

寬銀幕的出現,不僅拉開了電影跟電視屏幕的距離,也局限了鏡頭語言的表達。由于機位不便于靈活調度,最適合拍攝的題材就是古裝宮廷戲,用貌似的端莊來掩蓋鏡頭的死板。

每一項新的電影技術,最初往往呈現為一個噱頭。而噱頭是否具有商業潛力,則要看能否有人把它用好。普通觀眾可能不知道,早在有聲片尚未問世的上世紀20年代,意大利和美國就拍攝了一大批規模浩瀚、場景宏大的歷史大片,有人已經嘗試用手工著色來制作彩色影片,而影史最早的3D影片也早在1922年就推出了——這些都是后來被普及的技術。還有很多電影技術,比如增加氣味、增加晃動等,后來的流行范圍僅限于科技館和主題公園,并未進入故事片的主流領域。

《阿凡達》的啟示

3D從一種嘗試、一個噱頭到《阿凡達》,經歷了將近90年的歷程。《阿凡達》甫一推出,所有人都認為電影從此開啟了3D時代,未來的非3D電影就跟眼下的黑白片似的,僅為藝術效果而稍加保留。然而,山呼海嘯的3D潮退去后,人們發現,絕大多數3D影片并沒有真正為作品加分,只能當做提高票價的借口。只有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屈指可數的幾部影片中,3D才成為一種藝術手段。

在數次采訪中,卡梅隆親口承認,某些電影故事是不適合拍3D的,比如那些鏡頭又短、又碎、又晃的風格。他沒有舉例,但《諜影重重》呼之欲出。某次采訪李安導演,我曾當面請教,從《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得到的印象,似乎3D更適合表現幻境,而不適合表現現實。他沒有正面回答,因為他之后兩部影片的技術革新和影片風格之間,似乎存在著較大的錯位。

對兩部《阿凡達》的評價,相當程度上取決于你對電影本質的理解。如果你認為電影是一種心曠神怡的體驗,那么,卡梅隆無疑是一個神一般的先行者,而放棄對敘事及文本的追求只是為了更快地讓市場接納這種新技術。如果你用文學性、思想性作為衡量一部影片的終極標準,那么,有聲和彩色之后的技術創新多半屬于畫蛇添足。不信你回顧一下歐洲三大影展的作品,有幾部是靠炫目的技術取勝的?這也是電影學者普遍認為電影發展一蟹不如一蟹的原因。

不過,美國影評界倒是沒有國內這么一邊倒,很多影評人非常重視體驗,“心曠神怡”在他們看來是一種電影境界,即便損失一點文本和深度也是值得的。沒有技術的開拓者,就沒有將技術變成藝術手段的后來者。《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確實有思想追求,可是120幀的畫面承載不了那種追求,讓新技術顯得多余了。

論技術和敘事的平衡,卡梅隆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有失才有得,他放棄的東西乃是他收獲的前提。一部需要20億美元票房才能回本的影片,必須尋找到最廣大的觀眾群。你若想了解卡梅隆對于科幻電影的思考,完全可以去欣賞他那套2018年的六集紀錄片《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誠然,這并非否定評判《水之道》的必要性。比如,該片的節奏是好的,但片長確實太長了一點;人物充滿俗套,但弧光是完整的;劇情承前啟后,但即便看不懂故事也能欣賞。在我看來,《水之道》的重點是技術創造的奇觀效應,你通過VR能暢游世界最美的沙灘海洋,但該片給你帶來的是介于真實和幻象之間的特殊境界。這是電影的魅力之一,也是電影發展的方向之一。以文學性見長的電影作品值得珍視,同樣,處于天平另一端的奇觀電影也有它不可替代的價值。有了今日VR般的奇觀體驗,將來才會出現同樣的技術所創造的更高藝術境界。

關鍵詞: 技術創新 藝術手段 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