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為何混雜漢字?韓劇中為何出現漢文書簡? 東亞文化“同文”的淵源

2022-11-18 16:51:56

來源:北京晚報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漢文與東亞世界》 [韓]金文京著 上海三聯書店

為什么韓國人看到漢字會認為這是中國字,而日本人卻認為漢字是日本字?在歷史上這兩國都大量使用過漢字,最后卻形成了不同的語言。這并不只是近現代民族主義、國家主義覺醒所導致的。就歷史原因看,這種意識上的不同,是長期的認識與使用過程中逐漸分化的結果。這個問題也引起了各國專家學者的重視,曾任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的金文京,他精通中日韓三國語言,專攻中國古典文學。這獨特的身份使他在《漢文與東亞世界》中從東亞全局視角出發,試圖探討“漢字文化圈”的演變。

日本學者河野六郎于1963年提出,所謂“東亞文化圈”其實應該被稱為“漢字文化圈”。東亞作為由文化因素形成的共同體,也常被稱為“儒家文化圈”。再細究,我們會發現東亞各國對于儒家的理解卻各有不同——而且也并非都是以儒學為主導思想。相比較東亞這個地理概念,漢字作為這一地區人們共同使用的符號,更加能代表這區域人們的彼此交流和日常生活的痕跡。“漢字文化圈”包含了中國、朝鮮半島、日本和越南。另外,契丹人、女真人、黨項人、回鶻人也曾使用過漢字。共同的文化基礎讓這個區域在歷史上獨成一脈。

在古代東亞,盡管各國語言不同,但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國家的人們可以不說話通過寫字交談。這種被稱為“筆談”的方式在近代以前非常流行,各國人們雖然能寫漢文但卻很少學習過漢語口語,一般在外交場合或重要的私人交流場合都需要配備口語翻譯,然而人們經常為了交流方便而直接用筆談來進行交流。這種筆談的方式不光是外國與中國的交流方式,也是鄰近國家互相交流的方式,比如朝鮮使團遇上了日本使團,或者越南人要給朝鮮人通信,他們都是用筆談的方式交流。想象雙方語言不通,聽不懂對方說的話,寫出來的漢字又有不一樣的讀法,但是彼此卻能懂得對方表達的意思,這也是漢字文化圈特有的奇景。即使到了現在,如果我們去日本旅游,遇到困難無法與當地人溝通時,也可以試試筆談的方式進行溝通。

在《漢文與東亞世界》中,金文京著重講述“訓讀”與“音讀”。“音讀”比較好理解,中國各地都有方言,也還好有漢字,不然溝通起來極為不便。其實漢字文化圈的國家最初接受漢字,學習漢字的發音,跟兩個問題有關系:一個是學習的時期不同,一個是所學習的中國地方發音不同,這讓周邊國家的漢字音產生了差別。比如越南漢字音保留中國早期的上古音;朝鮮漢字音保留了唐宋時期的中原發音,而日本漢字讀音有六朝時期的“吳音”、唐朝時期長安城所說的“漢音”以及宋代以后南方所說的“唐音”。各國的漢字讀音再和當地母音結合,最終演化成各有特色的漢字讀音。

除了音讀之外,還有各國用自己的語言讀漢字的“訓讀”之分。日本除了遣唐使之外,絕大多數的知識分子根本沒有機會跟中國人交流,因此,對他們而言,只要了解漢字的正確意思就行了,沒必要字音也記住。這也有傳播上面的考量,畢竟整個復制一個文字系統來代替本有的系統,本身就非常難。漢字作為象形文字的特殊性,有些字、詞各國以自己對這個事物的習慣讀音來代替漢字的讀音。這就好像普通話我們說“什么”,而粵語稱之為“乜”一樣,訓讀就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了。

如果不用漢字來表示,只用本地的文字來表示豈不是更便捷?日本就曾專門討論過這件事,日本發現如果只用假名,同音詞會很多,會造成理解上的誤差。而只用假名表示的話,沒有漢字簡潔,原本一部書,要是都改成假名的話能擴充成三部書,這在使用上給人們造成了難度。而“假名”正是因為先有了漢字才派生出來的,假相對的真其實就是漢字。日語的漢字訓讀正是日本長期以來內化漢字表現,曾經如此努力“馴化”漢字,在日本人心中,漢字雖然來自中國,但儼然已經成為日本文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這種理解和朝鮮半島、越南都不一樣。

雖然漢字文化圈內各國使用漢字書寫,但因為有訓讀的存在,很多相同的文本,在讀法、文體和理解上就產生了差異。在漢字的背后也產生了各自獨有的國家觀、世界觀。東亞不像歐美、中亞文化圈有著統一的世界觀,例如古代中國和鄰近國家的交往,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外交,而是只有朝貢、冊封、羈縻州等制度下松散的統治意義。

外國向中國皇帝朝貢,中國皇帝冊封當地領主為國王,中國需要這種冊封彰顯自己為天下之主的權威,外國也會借朝貢之名到中國進行商業貿易,各國非常明白這種朝貢制度能帶來什么。比如越南國王向中國朝貢,被封為國王,回過頭來國內該稱皇帝還是皇帝,且稱中國為北朝,自居南朝,似乎是南北朝平等的關系。而日本在室町幕府時代幕府將軍向明朝皇帝朝貢,被封為日本國王,其實也是為了突破海禁與明朝進行貿易來往。但是現在我們知道,幕府將軍上還有天皇,天皇才是日本的元首,明朝對此不甚了解。與中國交往密切的朝鮮,在19世紀末大韓帝國成立之前,倒是不敢自稱皇帝,但自明朝滅亡后,朝鮮保留著明朝的制度、風俗、服飾等等,雖然臣服于清朝,卻視自己為“小中華”,反而把中國視作夷狄。

如此看,東亞各國雖然在以中國、中國文化的中心下成長,但卻并沒有如中國史書上描述那般心悅誠服忠于中國左右。這本書也通過對各國對漢字、漢文的了解,來探討不同的國家觀和世界觀的形成。

關鍵詞: 幕府將軍 在歷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