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6 08:52:46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簡工博
(相關資料圖)
“你要相信,這個世界上一定存在一個值得我們追求的人,那個人不是客觀意義上的傾國傾城,但也許只是一個無意義的微笑和回眸,就足以擊潰我們內心的千軍萬馬。”
這不是情感博主撰寫的“情感雞湯”,而是一名讀書博主在講解《詩經》中的《秦風·蒹葭》。這位在抖音、小紅書等多個社交媒體平臺上擁有數十萬粉絲的博主“都靚的1001頁”,以一分鐘左右的短視頻講解詩詞、推薦書籍,曾表示“用一分鐘時間,給每一個人翻開一本書的可能”。
在社交媒體上,運用短視頻來“講書”“薦書”的“推書人”正日益增多,一些專家學者也紛紛入駐這些平臺“講書”。在一些人看來,通過短視頻這樣流行的傳播方式為書本“引流”不失為一種與時俱進的讀書習慣;但在另一些人看來,代表碎片化的短視頻與閱讀本身就是相悖的。
降低讀書門檻?
“搞定人際關系,最需要做的是這些”“如何不含敵意地堅決拒絕?”“與同齡人拉開差距你需要思考的事”“30+的容顏,你欠缺的是這件事”……在各類社交媒體上,順著這些吸引眼球又容易讓人產生焦慮的標題點進去,竟然有不少在推薦書籍,號召社交媒體的用戶們“放下手機,捧起書本”。
點開部分推薦書籍的短視頻,出鏡的“推書人”侃侃而談的也不是書籍內容。“都說男女之間的純友誼始于關照、陷于隱忍、毀于忍不住終于說出來”“我們要做一輩子的朋友,是情話,也是謊話”……這一段看似是對情感問題的探討,其實是一位“推書人”在推薦張嘉佳的《云邊有個小賣部》。甚至還有“穿搭博主”身著不同風格服裝來推薦與之相匹配的書籍。
“我刷手機肯定是想看些社會話題或者交流觀點的,這樣的標題確實可以吸引我點進去?!苯衲?7歲的財會人員秦暉日常關注社會和外交話題,點進一些短視頻后發現對方言之有理,最后推薦幾本書,“這樣我確實會對這些書更有興趣”。在他看來,“不要怕入門時淺薄,只要閱讀有收獲就行”。
在社交媒體“講書”的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徐英瑾也坦言“聽眾最初的印象肯定是跟著題目走的”。他以自己講過的《重來也不會好過現在》舉例:“中年危機是比較能夠引起共鳴的話題,所謂痛點。大家的工作生活節奏很快,為什么選擇聽這本書?一般會根據書名來判斷內容?!辈贿^他也認為,“一旦開始聽了,就看講書人如何重新組織內容”。
“大家時間都很緊,一本書讀完至少需要一周,有人能激發閱讀興趣挺好的。”今年41歲的文化創意工作者呂先生有兩個孩子,“只有晚上2小時左右的讀書時間”。在他看來,書店會整理暢銷書籍和推薦書目,報紙雜志也有“薦書”欄目:“短視頻這樣的社交媒體出現‘推書人’也是順應時代而為。”
為流量帶貨制造焦慮?
“雙11”促銷中,不少“推書人”除了以熱門話題帶出書籍,還運用起“名人效應”,一系列“羅翔推薦”“董宇輝書目”在社交媒體上出爐。
一些“推書人”曾公開解釋,短視頻主播要在短短一分鐘內傳遞書籍的亮點和內核,需要“跟讀者形成最直接的情緒共鳴”。都靚就曾表示“很多時候,并不是大家不愛看書,而是不了解這本書”。
但通過幾句話的介紹或一分鐘的視頻,一些讀者跟著有“帶貨”目標的推書人“盲買”,不時會“翻車”。日前就有網友抱怨一位“推書人”推薦的英國作家記錄老年生活的書籍“翻譯糟糕”“書皮腰封幾乎概括了所有有價值的信息”。在龔先生看來這就是典型的“信息不對稱”:“這本書本來就是一位女性作家老年時的日記,但在‘推書人’口中變成了‘單身女性炫酷的一生’,這會讓一些抱有這種期望、希望找到認同的讀者感到失望。但凡讀者能在書店里翻幾頁,會比聽‘推書人’講幾分鐘更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書?!?/p>
“許多‘推書人’在意的并不是書籍質量而是自己的‘流量’。”曾運營畫廊和藝術書店的龔先生看過一些“推書人”推薦的書,“嚴重懷疑他們是不是真的讀過這本書”。在他看來,作為社交媒體達人的“推書人”很懂得將書籍中的問題歸納為社會熱點話題,“這往往是對書籍的偏見化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