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里的流派演進4當前滾動

2022-11-16 06:31:16

來源:北京日報


【資料圖】

言及17世紀的歐洲藝術史,就一定會提到荷蘭和佛蘭德斯,因為那里誕生了蜚聲世界的著名藝術家和藝術風格,魯本斯、凡·戴克、倫勃朗、哈爾斯、維米爾等都來自那片土地。正在北京陶然天美術館展出的“狄奧尼索斯仲夏伊夢——17-19世紀歐洲藝術大師真跡展”,讓觀者得以知曉歐洲主要藝術流派的演進及嬗變。

魯本斯及其學生凡·戴克見證了佛蘭德斯藝術的鼎盛時期。他們的藝術風格被歸為巴洛克藝術。洛可可藝術產生于18世紀的法國,保留了巴洛克風格中的復雜形象和精細裝飾,剔除了雄健奔放的趣味,比較輕松活潑,精致細膩,顯出一種快樂的輕浮。有“神童”之稱的弗朗索瓦·布歇是該風格最典型的代表,他在法國蓬巴杜夫人的資助下將洛可可藝術推向了時代高峰。奢麗而柔和甜美的光色被細致地涂抹,素淡清明,明亮照人,甜美寧靜,呈現出絲綢般的質感。展品《女神埃拉托》的主角為宙斯的女兒,肌膚珠玉瑩潤,唯美甜蜜的氛圍像汩汩涌動的泉水,色彩運用與光的捕捉,讓畫家位列大師行列。

19世紀,法國代替意大利成為歐洲藝術的中心,迎來又一個歐洲藝術高峰。風景畫在19世紀成為藝術的重要分支。柯羅是連接古典風景畫和印象派早期風景畫的橋梁,正如一段藝術評論所說:“他不是一個風景畫家,他是風景的詩人,他呼吸著大自然的悲傷和歡樂。”他的“面向自然,對景寫生”成為19世紀風景畫家遵循的方向。畫作《晨曦》是其晚期作品,畫中充滿了閃耀的光線和空氣,具有詩意的和諧。他并不刻意追求筆觸和嫻熟的技巧,但把賦予物象以生活的感受和真實作為第一要務,反而帶來豐富的表達效果,對后世影響深遠。

隨著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的到來,新古典主義應運而生。它要求恢復崇高莊嚴的藝術形式,以人文主義為創作思想,在主題或風格上強調模仿古典藝術。以威廉·阿道夫·布格羅和弗雷德里克·萊頓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后期繪畫,依舊秉承著古典主義造型的嚴謹,但表現人物已經沒有了流派初期大衛時期的“英雄主義”姿態,也消解了中期安格爾標準化的人物造型,并呈現出繪畫發展的新狀態,成為新古典主義最后的絕響。

與新古典主義基本同期發展的還有浪漫主義,它強調自我、尊重個性、注重個人情感,與新古典主義的理性、秩序和完美相對立。19世紀中葉,歐洲美術的前衛風潮逐漸從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轉移到寫實主義和印象主義。但也有不少畫家繼續致力于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整合及發揚。他們大都受到美術學院教育的影響,所以被稱為“學院派”。

美術史的車輪駛到了大名鼎鼎的印象派時期。19世紀下半葉,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拋棄了傳統明暗法,打破畫壇常規,引起猛烈批判,但卻吸引了早對保守畫壇不滿的年輕藝術家們的共鳴。雷諾阿、棄醫從藝的巴齊耶、鐘情光與水的莫奈、不太與人親近的塞尚和毒舌的德加等人齊聚在馬奈身邊。他們常在蓋爾波瓦咖啡館研究日本浮世繪的平面構圖和鮮艷色彩。

1874年,莫奈的《日出·印象》被嘲笑為“底稿”,但卻為印象派贏得了流傳至今的命名。此次展覽展出了雷諾阿的《風景》,浪漫動感且光影十足。他的筆觸輕松靈動,略帶隨意,用色微妙醇厚,洗練概括,但依然讓人感受到豐富的光線折射、顫動和跳躍。藍、紫和黃、綠交匯出澎湃又溫柔的風景交響曲,風涌動起婆娑樹影,充滿春日生機。印象派繪畫中朦朧的“不確定性”與中國繪畫中的意象之美暗合,又極為關注自然,頗受國人親近與青睞。

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藝術史并不是當時最有名、最成功的藝術家的歷史,而是少數獨立思考、不落窠臼、勇辟前路的勇敢者的歷史,他們認真思考人與藝術、與自然的關系,勇敢地面對自我,他們塑造了時代對“美”的判斷標準,推動了審美的進化。

關鍵詞: 新古典主義 古典主義 浪漫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