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6 06:52:23
來源:北京日報
(相關資料圖)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自一千五百多年前五柳先生不足五百言的《桃花源記》成篇,“桃花源”便成為了中國人心目中安樂幸福的美好世界代稱。“桃花源”凝結著中國古代社會的理想情結,比晚千余年誕生并傳來的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在這片土地上更具有活潑的生命力,是古往今來人們尤其是文人士大夫們心心念念的向往之地,也是農耕時代的永恒審美理想。
“多壘滿山谷,桃源無處尋”“可憐漁夫重來訪,只見桃花不見人”“神仙有無何渺茫,桃源之說誠荒唐”……因尋不著這桃源,文人墨客筆下幾多牢騷,幾多失望,乃至質疑。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和合共生——故宮·國博藏文物聯展”,由宇宙而觀天下,由社會而關照道德,從宏觀至微觀,層層遞進,分“天地同和”“萬邦協和”“宜民安和”“樂在人和”四個單元,以古之瑰寶融匯當代精神,探尋和闡釋中華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淵源。
由文學而繪畫,“桃花源”是中國古代藝術世界中一個經典母題。尤其到了明代,以“桃花源”為主題的作品數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周臣、文徵明、仇英、文嘉等知名畫家均有相關作品留存于世。其中,歸于仇英名下的《桃花源圖》據學者統計就有9幅。此次“故宮·國博藏文物聯展”,展出的故宮博物院藏《桃源圖》卷雖為佚名所繪,但與存世數卷傳為仇英所繪的《桃源圖》構圖布局類似,特別是與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的仇英款《桃花源圖》極似。兩卷畫作均為長卷,青綠設色,尺幅相差無幾。從畫面內容上看,兩卷均忠實地以文學佳構《桃花源記》為原型,于煙波浩渺、遠山連綿、桃林掩映間,以青綠設色勾勒出武陵漁人誤入桃花源的傳說,展現了人們理想中和諧美好的田園生活。
根據故事情節和畫面內容,兩卷之全卷均可分為三段:前段繪武陵漁人桃林盡頭舍船入山洞;中段繪漁人桃源內所見之景、所歷之事,良田、美池、桑竹、雞犬、屋舍、小橋流水,敘話談天,怡然自樂;尾段繪漁人既出,告太守,南陽劉子驥尋覓桃花源。從畫面細處看,構圖布局也極類似,景物、人物、屋舍、雞犬的排布幾乎如出一轍。如漁人始進桃源處,兩卷均繪有六棵松樹,阡陌之上,均為一老一少攜鋤對談,一前一后而行;再如山頂茅亭,雙層大宅,樵夫出現的山坳等均相似。
不同的是,兩卷畫作氣韻不同,雖均為青綠設色,佚名繪《桃源圖》卷則著色濃重、色調明麗,仇英款《桃花源圖》洋溢著簡淡和清新。佚名所繪《桃源圖》卷的尾段保存完整,對漁人既出,處處志之,詣太守而告,太守遣人找尋,以及南陽劉子驥聞之往尋,在畫面上均有交代,所占篇幅與前段相當。但仇英款《桃花源圖》至漁人既出,畫面即戛然而止,卷尾松樹處,“仇英實父制”尾款前,有樹干缺失、山石斷層的殘缺。可貴的是,仇英款《桃花源圖》長卷內有乾隆皇帝1779年題寫的詩作:“鈔鑼溪接武陵源,峽口通人宛見村。望去陌阡雞犬富,迎來老幼笑言溫。傳神別致超凡品,避世高情足靜論。粉本問從誰所得,伯駒真跡石渠存。”長卷之首有乾隆皇帝近二百字的題跋,從中可窺“桃源圖”的來龍去脈:
“己未(1739年)歲題趙伯駒桃源圖,有云山春靄鈔鑼溪之句。越四十年,己亥(1779年)題仇英桃源圖,復用鈔鑼溪字,因失記數典以詢內廷翰臣,自于敏中以下竟無知此事者。檢之十余年,迄莫能得……且知學問之道無窮盡也。仇英此卷即藍本伯駒,筆意超秀,頗能神似,洵為合作,因即書卷端,以識賞遇。戊申(1788年)小春御筆。”
從題跋中可以看出,乾隆皇帝曾見過宋代畫家趙伯駒所繪桃源圖,并于四十年后看到了仇英繪桃源圖,認為仇英所據藍本即趙伯駒所繪桃源圖。在題寫兩卷桃源圖時,乾隆皇帝用到了同一個典故“鈔鑼溪”,然而卻忘記了其出處,詢問內廷翰臣,竟無人能夠對答。十年后,閑翻書之際,乾隆皇帝自己覓得了出處,十分快意,感嘆“學問之道無窮盡也”,因此記于卷端,“以識賞遇”。
從趙伯駒到仇英,再由仇英到這卷佚名繪《桃源圖》卷,時光荏苒,人們對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的追求從未改變,映在心里,訴諸畫端。在佚名繪《桃源圖》卷的卷首有“桃源”二字,落款“庚申五月朔孫杕書”。孫杕,明末清初畫家,生卒年不詳,與藍瑛、陳洪綬同時。據《明畫錄》記載:“孫杕,字子周,一字漫士,號竹癡,錢塘人。工書法,畫寫生花鳥直逼黃荃、趙昌,尤工墨竹鉤勒。”說起來,孫杕與乾隆皇帝還有一段跨時空的緣分。孫杕曾與藍瑛合作一張梅石圖,此圖后刻成石碑,立于杭州佑勝觀路南,名“梅石碑”,成為一處很著名的地方。因孫杕生前安貧樂道,聲名不顯,至雍正時,《浙江通志》里已將二人合作的大名鼎鼎的梅石碑記在了藍瑛一人名下。1765年,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至杭州,親眼察看了石碑,發現真相,著實嗟嘆,便命人復制了一塊梅石碑帶回,后摹畫一幅,書長跋講明原委,并題詩道:“孫杕梅堪作石友,藍瑛石亦肖梅姿”,于百年后,為孫杕討回公道。
有趣的是,此次聯展中,與孫杕題跋的這幅佚名繪《桃源圖》卷一起展出、共同闡釋“桃花源”主題的,是一件鐫有乾隆皇帝御制詩的白玉桃源圖山子。此山子玉質溫潤細膩,取漁人舍船進洞一幕為畫面,一側隨形雕刻山石、樹木、水畔扁舟、漁人等,一側隸書鐫乾隆皇帝1766年的一首七絕《題和闐玉桃源圖》:“桃花夾岸小舟維,洞口遲疑未入時。此際欲詢陶處士,一篇記語作何為。”
若此時在觀展時回身,還會發現對面的長長展柜中,正展出有乾隆皇帝1751年第一次南巡時的巨幅歷史畫面——《乾隆南巡圖》之駐蹕姑蘇。兩百多年前的江南,熱鬧而繁華,屋宇縱布,商鋪林立,船只往來,人聲鼎沸。輔以“桃源圖”里山水、扁舟的安靜祥和,恰似現實里幸福美好的映照。